新中國60年最鮮明的特點正是體制改革和新制度力量的釋放
文/賈建芳
當我們回顧總結新中國60年巨大躍遷的時候,應當看到它背后的制度力量。新中國60年最鮮明的特點正是體制改革和新制度力量的釋放。新中國成立之初新制度的建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體制改革創新,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改革創新釋放出來的巨大力量,推動我國取得了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
制度變遷與時俱進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十年“文革”經驗教訓時說,“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因為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關系協調和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包括憲法及其在憲法秩序框架內形成的一套約束特定行為模式和關系的規則,具有強制性,可以協調利益關系、整合社會力量、配置社會資源、規范社會行為。制度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可以聯結、整合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決定社會運動方向和社會發展的快慢。社會制度的良莠關系到能否實現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以及國家利益和全體社會成員福利最大化。
黨的十七大在總結30年改革開放成就時把經驗歸結為一點,就是我們高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之間的中介力量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形成和逐步完善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方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6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
也許正是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因而人們一方面對它很敏感,另一方面又很難談論它的好,倒是更加熱衷于議論它的不好。一些人即使對共和國60年輝煌成就頗為自豪和驕傲,也未必能夠自覺地從制度層面看這個問題,而國外那些越來越關注中國的人們往往也是把中國的成功含糊地歸為所謂“中國奇跡”、“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等。
國內外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懷有這樣那樣的不解、疑義甚至偏見,不是不可以理解。畢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任何一種制度一樣從確立到完善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一個與社會發展階段和文明程度相適應的過程。新中國確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在當時的國內外條件下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也為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但是,那種計劃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一套體制越來越束縛了經濟社會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在開拓新道路、形成新理論的同時,也不斷改革和創新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憲法、法律和一系列基本制度、具體制度、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是通過各個層面大大小小的規則的功能和優勢體現出來的。這些大大小小規則的作用又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方方面面的發展成果體現出來的。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最為關鍵
經濟發展上,新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純的公有制經濟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大體平均的按勞分配向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舊式工業化道路向新型工業化道路、從物本導向的發展觀向人本為核心的發展觀的深刻轉變。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開展。其中,最關鍵、最深刻的改革,是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創舉,是60年來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的變革。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首先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于是,我們一步步打破1978年前全民所有制占主要地位的經濟格局,通過修改相關的憲法條文、出臺“非公36條”,以及讓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員出席黨的代表大會、到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方式,為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經濟開辟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適應這種所有制形式要求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種經濟制度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不僅如此,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不斷推進,帶來了我國空前未有的社會結構變革,加速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社會化、國際化進程,由此帶來了中國社會結構變革和利益群體分化及其思想文化的多樣化、民主化、法治化進程。
這個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既帶來了我國空前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不科學因素、社會不和諧因素和腐敗現象。為了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我們實施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國家、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改革創新一系列體制,出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04至2009年,中央連續6年發出6個“一號文件”;再如實行大部制改革、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兼顧不同群體利益的長效機制等。
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際上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變革,我國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文化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體制都發生了相應變革,進而帶來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空前未有的變化,開啟了我國人民充滿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人民創造、創業的朝氣競相噴涌,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現在我們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當然,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十幾年,尚未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改革尚未完成,也不配套,這些無疑妨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充分發揮作用、展示力量。隨著各方面制度、體制、機制的完善、配套和相應的憲法、法律的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必將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那時中國經濟發展更是另一番新氣象,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會更加強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