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孔越發親和。
當“中國制造”的各種產品遍布全球后,世人開始更加關注“中國創造”所帶來的價值內涵和更深層次的人文力量。孔子學院桃李遍五洲、埃菲爾鐵塔披上“中國紅”、倫敦市長為中國舞龍“畫龍點睛”、三十幾個國家過起了春節……由軟實力而生成的一個友好、真誠、文明、開放的中國形象,在國家發展、國際交流的格局中,有著更為持續的影響。
大國神采,因此飛揚。
2008年10月,88歲的西默•托平再訪中國時,已經從《紐約時報》總編輯任上退下。從當年的南京談起,老人稱“新舊中國的變化看起來就像一部科幻小說”,“60年里,中國人已經實現了毛澤東那一輩人的夢想,即讓中國重新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之一。”
篤 信
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
時序進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迷霧尚未消弭,經濟復蘇的“綠芽”仍可能面臨寒潮的來襲。
“7.1%”——中國經濟的“半年報告”令人欣喜。“這就使它成為世界經濟十強中唯一在最近幾個月里恢復強勁增長的國家。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可以幫助帶動世界其他國家走出低谷。”美聯社這樣評論。
“中國是所有地區中經濟復蘇開始最早的國家,也是經濟回暖狀況最好的國家。”美國鋁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柯菲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舉措。
贊美聲中,中國并未放慢前行的腳步。在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同時,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新舉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