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跨越:從一窮二白到建立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
回憶起開國大典的一幕,86歲的張利民自豪中帶著感慨:“當時我所在的石景山發電廠承擔了保證電動升旗的任務。”石景山發電廠是北京當時唯一的公用發電廠,發電能力只有5.5萬千瓦時,還不到今天的一個零頭。“電動升旗這一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技術,當時也費盡周折。”
被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的中國,從19世紀中葉就開始了對工業化的追求,但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依然只是夢想:工業基本上處于空白。人均產紗、產原煤、發電、產鋼、產原油量,只及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水平。90%左右是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
“中國當時是一個被眾多先進工業化、現代化強國環伺的后發國家。實現工業化,是實現強國夢想的必由之路。”胡鞍鋼說。
“一五”計劃時期建設156項工程,以及西南、西北內陸地區的“三線”重工業建設,成功構造起中國工業的基本骨架。
鞍鋼、武鋼、攀枝花鋼鐵基地等,終結了一個堅信“沒有鋼鐵就等于被解除武裝”民族的憾恨;大慶石油會戰、華北石油會戰,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西南成渝、寶成、成昆三大鐵路干線建設,疏通著經濟的動脈……
如今,一個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鋼鐵、電力、煤炭、石油加工等傳統工業部門逐步壯大,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中國都有。
60年艱苦奮斗,60年輝煌跨越。中國,由一個只能制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工廠”。
“放眼世界現代化進程,我們以60年走過發達國家工業化300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奇跡。”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說。
在工業化的浪潮中,有兩個中國獨有的世界奇觀格外引人矚目:一個是2億多農民離開土地,投身到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是數百萬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工業化,是億萬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自主行動和偉大創造。
胡鞍鋼說,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進程,將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現代工業社會的軌道,因而趕上了世界前進的步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