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反復復中精益求精
航天員出艙活動,在失重條件下,主要靠雙手來完成,腳起到的作用是很少的。因此,手套是整個艙外航天服研制任務的重中之重。
手套既要保證足夠的靈活性,方便出艙行走時抓握東西,防滑;同時又要保證隔熱性、氣密性,因為飛船表面溫度在迎太陽面和背太陽面溫差很大,最低溫度可接近-100℃。隔熱,要通過增加材料厚度來保證;靈活,則需要減少材料的厚度。
如何選擇材料,找到一個科學的平衡點,成為手套研制的關鍵所在。確定基本橡膠材料后,研究人員進行配方調和,配好后試驗,試驗完了不行,再調。
進度上爭分奪秒,質量上他們精益求精。3年多時間,他們先后調了幾十種配方,最終找到了性能最優的材料配方,為艙外航天服打造出一雙靈巧的“手”。
采訪中,劉向陽自豪地對記者說:“經過各種測試,我們做的手套從整體性能上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決不能把隱患帶上天
誰也沒想到,到了初樣研制后期,頭盔面窗發生了破裂。
時間異常緊迫,任務越來越重。是簡單排查面窗本身的技術問題,還是進行全面檢查?艙外航天服總設計師李譚秋當即表態,時間再緊,也要把隱患“歸零”,決不能帶上天去。
他們專門成立了問題處理小組,從幾個方面同時開展排查工作。第一項是從材料的基本物理結構、批次上進行分析,重新進行高低壓環境下的成型測試;然后對整個面窗跟服裝連接在一起的結合結構進行確認。之后,他們又安排了十幾項專項實驗。
經過3個月的排查工作,他們找到了原因:是工藝上的問題。隨后,他們馬上采取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杜絕了安全隱患。
為了保證氣密性,艙外航天服的縫制非常講究,采取“握手縫”的方法,縫完后,正面和反面沒有任何區別。在制作過程中,他們對每根縫衣針的借出和歸還都安排了專人記錄管理,以防止把氣密層扎穿。
相關鏈接
航天服種類
-劉少龍
艙內服:
人類在太空探索中最早使用的航天服就是艙內航天服。艙內航天服又稱航天救生服,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航天器座艙發生故障而喪失壓力時,給航天員提供正常的大氣壓,幫助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并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保障。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時穿的就是艙內服。
艙外服:
伴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航天員活動從艙內走向艙外,走向了茫茫的宇宙,隨之也就出現了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被譽為世界上最復雜、最昂貴的服裝,因為它實際上是一個小型載人飛行器。此次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一名航天員將穿著我國最新研制的“飛天”航天服出艙。
月球服:
1969年7月,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實現了首次登月行走,他在月面上行走時穿的服裝稱為月球服。這套月球服重19.69千克,服裝內壓力25.88千帕。由于月球表面環境的變化,月球服在設計上與在軌出艙用的艙外服又有不同。月球服的背部有一個能保證航天員在月面工作8個小時的生命保障系統,它可以重復充氧和充電,以備下一次月面活動時使用。
火星服:
人類要實現在火星表面行走,就得設計出合適的火星服。當前,火星服設計上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火星表面惡劣的氣候和重力條件。目前科學家設計出的火星服類似于一個微型的加壓艙,將航天員的身體跟火星表面環境完全隔離開,防止惡劣的火星表面環境對航天員造成傷害。它是一套復雜的個人防護裝備,除緊身服外,還有手套、靴子、加壓頭盔和便攜式生命保障系統。(記者 柳剛 趙波 譚潔)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