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會遇到地震帶來的一系列法律關系的變化。今天,本報《民主政治周刊》刊登報道,就災區群眾關心的十大涉法問題,作一解釋,供大家參考。
房產損失由誰來擔?
●原址重建土地使用權仍存
●宅基地喪失重新分配
“自家房子倒了、人死了,如果重新蓋房,政府給出錢嗎?自己要花多少?”
劫后余生的人們正在全力重建家園,而倒塌房屋的產權歸屬如何確認,成為災區群眾迫切關注的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涌認為,按《合同法》規定,房屋貸款一定要清償。他認為,貸款者和銀行分別擔當債務人和債權人的角色,房屋產權是銀行發放貸款時收取的抵押品,抵押品的滅失并不導致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關系的終結。
對此,央行日前做出決定對災區的房貸“特事特辦”,采取“不催繳、不罰息、不做不良記錄”等金融措施調整對地震之后災區的救援。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馬憶南很關注銀行方面做出的表態:不催款,也就是說不催著貸款人還款,“但銀行并沒有說免除貸款人的還款義務。”
馬憶南建議,銀行方面應考慮到災區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遭遇了特大地震災害,有更多優惠性政策出臺。
對已倒塌的房屋,手上有房產證,原房屋所有人能主張哪些權利呢?北京環球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弢認為:房屋完整產權包括房屋的所有權和與之相應的土地使用權,一般年限為70年。按照法律規定,雖然地上建筑物因地震損毀,但合法土地使用權利不受影響。對農村宅基地,《物權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宅基地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滅失的,宅基地使用權消滅。對失去宅基地的村民,應當重新分配宅基地。”
王涌提出,按《物權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定,房屋所有者對房下土地仍享有土地使用權,可以在原址重建房屋,但重建應當符合當地政府的統一規劃。
“國家未決定易地重建的,原址又符合災后規劃和用地條件的,房屋所有權人應有權繼續用地。”張弢律師建議。
在法定的土地使用權期滿之前,失去房子,如果不在原址上重建的房屋所有權人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王涌認為,按照《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有權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證件存折“震”丟咋辦?
●四川公安:補辦臨時身份證
●央行:支付結算特事特辦
因地震導致身份證、存折等證明丟失,給災區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相關部門已注意到這些問題,并陸續采取措施,方便災區群眾的災后重建生活。
針對一些群眾地震中丟失居民身份證、戶口簿的情況,四川災區公安機關及時啟動應急便民服務措施,開辟“受災群眾辦理戶口和身份證綠色通道”,采取特事特辦的辦法迅速補辦臨時身份證明,并在災民安置點等地設立臨時身份證辦理點。
災區群眾辦理臨時身份證需要提供哪些證明材料?
四川公安機關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簡化補辦證件手續,對無戶口簿的,通過核實駕駛證、結婚證、社保卡等有效證件后予以辦理;對無任何證件的,通過核實公安機關掌握的居民身份信息,確認身份后予以辦理。
存折丟了、身份證丟了,存在銀行的錢怎么取?央行5月26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按照特事特辦、控制風險、簡化程序、便民優惠的原則,進一步做好災區支付結算服務。通知指出,有效存款憑證滅失,能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件,銀行在核實客戶身份和賬戶信息后,可憑客戶本人簽名辦理密碼、賬戶掛失,可立即為客戶辦理存款憑證的補領手續。
無法提供有效身份證件的,銀行可區別以下情況辦理累計金額不超過5000元的現金支取或轉賬業務。持有效存款憑證,但無法提供密碼的,銀行確認客戶身份和核實賬戶信息后,可憑客戶本人簽名辦理;有效存款憑證滅失,但客戶能夠提供密碼的,銀行確認客戶身份和核實賬戶信息后,可憑客戶本人簽名辦理;有效存款憑證滅失,且無法提供密碼的,銀行可采取與客戶核對賬戶、身份和其他信息等方式確認客戶身份和權益,并合理確定存款的支取或轉賬限額。
保險賠償如何獲得?
●參加了人身保險按保險合同申請賠償
●參加了地震附加險才能申請財產賠償
親人沒了,房子也沒了,幸存的人震后能否得到賠償?通過什么途徑才能得到賠償?
此次地震中,如果事先參加了人身意外保險,可按照保險合同規定申請賠償。
《保險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險事故發生后,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
按照《保險法》的規定,保險理賠要求提供保單、身份證等一系列證明和資料,由于地震的突發性,很多相關證明和資料都無法找到。5月26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保險業抗震救災人身傷亡給付服務八項應急指引》,規定對因災造成的有效保單滅失或損毀的,如果申請人提供的保單基本信息與保險公司信息庫相吻合,就可以受理。
同時,這些應急指引還包括:身份證明要求放寬,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身份證明丟失或損毀的,或者對按合同約定申請給付時需要提供死亡證明和戶口注銷證明的被保險人死亡案件,可由鄉鎮或鄉鎮以上政府機關出具相關證明,或由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盡早給付;取消定點醫院限制;合理確定傷殘給付條件,盡早給付;延長保單交費寬限期;免除相關應收費用以及提供優惠利率保單貸款等。
按照這些應急規定,災區保戶到臨時救治醫院就診,也可以按保險合同約定的定點醫院等同對待。目前,保險公司熱線24小時服務,工作人員特事特辦,正在將賠付款陸續送到遇難者親屬手中。
地震中傷亡的人員是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對此,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他認為,地震時正在工作而遭受傷亡的,一律按照工傷事故處理,享受《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人,其本人或親屬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后獲得保險賠償。
由于目前我國大多數財產保險尚未將地震災害列為保險責任,由于地震造成的房屋、車輛損毀等家庭財產和企業財產損失,極少能得到賠付。除非是災區的投保人事先選擇了一些保險公司針對地震災害造成城鄉居民房屋損失的附加險,才能申請賠償。地震附加險是2000年7月經中國保監會批準設立的,收費標準一般為主險的10%,其保險責任為“直接因破壞性地震震動或地震引起的海嘯、火災、爆炸及滑坡所致保險財產的損失”。
“無主財產”究竟歸誰?
●遺失物:拾得人妥善保存,有關部門要公告招領
●繼承:無遺囑和遺贈扶養協議按法定繼承辦理
本報記者 劉曉鵬
地震災難造成大量房屋毀損、人員傷亡,而一些包括個人金融資產在內的財產會成為暫時性的“無主”狀態。按我國有關法律,這些財產最終可以通過法律程序確定其主人,絕不允許被隨意占有和任意處置。現在一些暫時處于“無主”狀態的財產包括地震后,無人認領或所有人死亡、失蹤的財產,包括房屋、物品、現金、存款以及其他財產。
對地震中發現的遺失物,基本原則是妥善保存不得據為己有。按照物權法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法律還要求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應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如不知道權利人,要及時發布招領公告。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要承擔民事責任。
按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對于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則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對死亡者或被宣告死亡者,財產可通過繼承方式確定。
在突發的災難中,遺產繼承沒有遺囑和遺贈扶養協議的,這種情況要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法定繼承中,繼承法規定的第一順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就是說,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在地震中,很有可能發生有相互繼承關系的人同時死亡的情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
對既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財產,是嚴格意義上的無主財產,這類財產如何認定,法律有嚴格規定。按繼承法既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如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對財產無主認定,現行民事訴訟法將其作為特別程序,實行一審終審。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法院受理申請后,經審查核實,應當發出財產認領公告。公告滿一年無人認領的,判決認定財產無主,收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
災區群眾咋得救助?
●臨時安置與長期安置相結合
●法律為救助提供依據
本報記者 宋 偉本報記者 黃慶暢本報記者 王比學本報記者 石國勝
這次地震,受災群眾數量巨大,無家可歸的人員多,傷病員多,“三孤”(孤兒、孤老、孤殘)人員多,受災群眾吃飯、飲水、看病、上學等方面都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5月17日,國務院決定,在3個月內向災區困難群眾每人每天發放1斤口糧和10元補助金,并要求民政部和財政部立即制訂具體規定。此外,對因災死亡人員的家屬,每人發放5000元撫慰金。
5月19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十次會議議定,做好孤兒、孤老、孤殘的救助安置工作,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3個月內,為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費。民政部要抓緊核實確定“三孤”人員身份,采取就地安置和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進行安置。
根據國務院要求的標準,四川省民政廳對因災無房可住、無生產資料和無收入來源的困難群眾實施臨時生活救助。從28日開始,四川災區困難群眾補助金和救濟糧開始發放,第一批6月1日前全部發放到災區困難群眾手中。
對于“三孤”人員的救濟,5月31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要采取臨時安置與長期安置相結合的辦法,通過親屬監護、家庭收養、家庭寄養、類家庭養育、集中供養、學校寄宿、社會助養等多種方式,切實保障孤兒的生活。采取過渡安置和長期安置相結合的措施,通過機構照料、居家照料、親屬照料、社區照料等多種途徑,保障孤老、孤殘人員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
除了國家已經出臺的諸多救助政策外,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也直接或間接地為災區群眾接受救助或救濟提供了法律依據。
對于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城市居民,根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規定,可以全額享受或差額享受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于因災造成符合 “五保”條件的農村居民,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政府將對其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對于因災致殘的,殘疾人保障法明確提出,“國家和社會采取扶助、救濟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
及時周到的救濟,讓災區群眾重燃生活的希望。5月30日,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副司長龐陳敏表示,我國目前的救助政策實現了對災區存在困難的所有方面的全覆蓋。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