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將施行,其中“五大亮點”將使百姓得到更為全面周到的法律服務。昨天,上海律師協會會長劉正東接受晨報專訪時,對新《律師法》進行了詳細解讀,并表示新《律師法》在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同時,也將切實保護需要法律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
明確律師應“為當事人服務”
新《律師法》首次明確了律師應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還特別強調“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劉正東表示,這點改變是對律師職業性質的重新定位,強化了律師在訴訟及相關法律服務中面對當事人的地位和原則,更加符合律師的專業屬性,有利于當事人享受到準確全面到位的法律服務,同時也強調了律師的社會使命感和地位。
“不被監聽”保證律師“會見權”
新《律師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關案件情況。”
“在以往司法實踐中,一些律師會見當事人,可能要等一周甚至一個月才被批準,而且次數和內容也受一定限制。”劉正東認為,律師及早介入案件,可以使當事人在接受司法機關訊問時,盡早得到法律服務,以保障自身權利,還能更好促進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辦案。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此次還特別規定:“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這也就意味著,今后律師會見當事人時,旁人無法聽到雙方談話內容。劉正東說,這讓“會見權”具有了更加實在的內容,以便律師在會見環節中盡可能全面掌握案件有關情況,更好地在偵查階段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
律師擁有“法庭言論豁免權”
新《律師法》規定,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
劉正東表示,“豁免權”的提出,實際是對律師在法庭上的代理或辯護的免責規定,對律師正常開展工作非常重要,可以確保律師在履行職務時沒有后顧之憂,這也讓律師能充分履行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職責。
律師拒絕法律援助將受罰
法律援助是律師在正常的執行行為外,擔當的另一項社會責任,目的是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新《律師法》明確規定:“如果律師拒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可以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下的處罰。”
劉正東認為,這一規定明確了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必須要履行法律援助的法定義務,對因為生活困難請不起律師的家庭和個人來講,也就意味著將有機會接受法律服務。
公務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
新《律師法》對于公務員兼職律師作出了硬性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而對于原來的“人大代表律師”執業則放寬了規定。
原來的《律師法》規定:“律師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期間,不得執業。”此次則改為:“律師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任職期間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辯護業務。”
劉正東表示,以往對于人大代表律師的規定限制過嚴,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律師利用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身份從事訴訟活動,影響案件公正審理,因此規定不得從事訴訟活動是必要的,但不應限制他們從事法律咨詢等非訴訟業務。(晨報記者趙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