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代表聽取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當日,部長們成為記者追訪的對象,“兩會”新聞中心設引導牌以方便記者采訪。 中新社發 張宇 攝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電 題:治道變革三十載 五次精簡大不同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改革開放后的第六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今天下午揭開神秘面紗。回眸過去的三十年,中國曾經歷過五次機構改革,歷次改革雖背景不同、任務不同、過程不同、效果不同、歷史貢獻也不同,但人們始終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紅線貫穿其間——那就是中國政府治道變革的軌跡。激蕩風云三十載,中國機構改革已漸入深水區。
一九八二年:起衰振隳
“文革”期間中國政府機構被破壞得很嚴重,主要剩下相當精簡的外交、軍事等機構,導致政府運作非正常化。“文革”后的三年之內迅速增設了三十八個機構,到一九八一年,國務院共有一百個工作部門,達到建國后的最高峰。
由于“文革”后需要實行平反、落實政策,這也導致政府機構不斷臃腫,領導班子老化。一九八二年,鄧小平一聲令下,廢除了領導干部的終身制,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加快了干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收到了起衰振隳的功效。國務院各部門從一百個減為六十一個,編制從五點一萬人減為三萬人。
一九八八年:初試水溫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理論指導的一九八八年機構改革,運用物資和投資機制等手段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有所觸動,本次改革的歷史性貢獻在于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新命題,可謂水溫初試。遺憾的是,由于復雜的原因,原定于一九八九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
一九九三年:全新探索
一九九三年改革是中國全面開始市場經濟改革之后的新探索,以體制轉軌為主,要解決的是行政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這是本次改革與上述改革的實質性區別。這次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八十六個減少到五十九個,人員減少兩成。
是次改革具有與一九八八年機構改革相銜接的相對穩定性,與實行公務員制度相結合的配套性,也有將輕工部、紡織部改為行業總會的新探索。其歷史性貢獻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一九九八年:力除沉疴
本次機構改革的性質定義源自中共十五大,江澤民在這次大會上的報告里分析說,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直接阻礙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影響黨和群眾的關系。
這次機構改革的結果,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的四十個部門減至二十九個。這是二00八年之前涉及面最廣、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機構改革。這次改革中,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
二00三年:華麗轉身
這一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各項游戲規則急需“轉身”,這就要求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完成“華麗轉身”,因此本次改革的目標明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本次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變為二十八個。叫了幾十年的國家計委成為歷史,其新名字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的組建,是和目前“大部制”思路最為接近的一個部委改革。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