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盡快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
(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決定著發展的成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論英雄,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要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加快綠色轉型,是對我國發展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將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全方位、革命性影響。
(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高質量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按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從“有沒有”轉向發展“好不好”、質量“高不高”,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以綠色化、低碳化為顯著特征的綠色轉型,將通過技術進步、提升效能等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減少溫室氣體和對自然生態破壞,從而形成資源高效、排放較少、環境清潔、生態安全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回顧歷史,幾百年來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大量消耗資源能源,也帶來了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推動綠色發展,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深刻把握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一般規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認真落實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點任務
(一)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是從源頭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任務。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減少過剩和落后產能,增加新的增長動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達標排放,降低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立足資源稟賦,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建設一批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增強油氣供應能力。大力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著力提高利用效能。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提高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加快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
(二)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要全面實施節約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能源和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要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水資源用途管制,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完善取水許可制度,暫停水資源超載地區新增取水許可。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高耗水行業用水管理。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加強高能耗行業管理,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和效能提升,推廣節能和提升能效的工藝、技術、裝備。強化建筑、交通節能,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循環化。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各種廢棄物和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三)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快發展氫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等產業。發展高效節能與先進環保裝備制造業,壯大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業,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潮流能、儲能等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發展。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再生資源清潔回收、規模化利用和集聚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不斷提升構件標準化水平,形成完整產業鏈。積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龍頭企業,推動重點技術裝備產業化發展。
(四)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要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廣泛開展綠色衣食住行宣傳,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拒絕奢華和浪費。鼓勵推行綠色衣著消費,推廣應用綠色纖維制備、高效節能印染、廢舊纖維循環利用等技術的衣著制品。大力推廣綠色有機食品、農產品,引導消費者合理、適度采購、儲存、制作食品和用餐。提倡綠色居住,鼓勵使用節能燈具、節能環保灶具、節水馬桶等節能節水產品,支持家電、家具等以舊換新。有序發展舊貨市場,鼓勵居民家庭閑置物品交易和流通。大力倡導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合理引導消費者購買輕量化、小型化、低排放乘用車。有序引導文化和旅游領域綠色消費。積極踐行“光盤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促進綠色低碳產品推廣使用,努力使厲行節約、環保選購、重復使用、適度消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三、大力營造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環境
(一)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離不開政策保障。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產品、技術等支持。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落實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第三方防治企業所得稅以及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稅收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智能家電、綠色建材、節能低碳產品等消費品予以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積極推行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制度。推進綠色稅制改革,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擴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融資規模,發展綠色基金。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范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綠色業務發展,為生產、銷售、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依法依規在環境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規范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低碳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嚴格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居民用水、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落實清潔取暖電價、氣價、熱價等政策。完善差別化電價等政策,嚴禁對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行業實行電價優惠。
(二)完善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綠色標準體系是引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要進一步完善并強化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加強與國際標準銜接,大力提升綠色標識產品和服務市場認可度和質量效益。加強節能家電、節水器具等綠色產品認證,推進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建設。依法完善產品能效、水效、能耗限額和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定期對強制性標準進行評估,及時更新修訂。完善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大力淘汰低能效產品。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制度。完善新能源消費綠色認證標準、標識和公示等配套制度,引導企業利用綠色能源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建立節水強制性標準體系,強化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調整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建設用地使用標準,強化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嚴格各類建設用地標準管理。健全“雙碳”標準,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補齊基礎制度短板,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三)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市場化配置是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的有效方式。要深入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國有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縮小劃撥用地范圍。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機制。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城鄉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負責。加快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健全水流產權制度,加快推進水流產權確權登記,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水權市場化交易,培育和發展水權交易市場。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碳定價機制,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電力交易銜接協調。
(四)加快健全綠色低碳技術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科技支撐是關鍵。要增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狠抓綠色技術攻關,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聚焦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重點,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示范項目,推動實現重大突破。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城鄉綠色基礎設施、城市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等領域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引導企業積極研發和引進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提升綠色制造水平。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建立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開展聯合攻關。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積極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支持重點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和推廣,促進綠色低碳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優化綠色技術創新環境,健全綠色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強綠色技術國際交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相關學科建設,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五)推動形成綠色轉型的社會環境。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強化宣傳教育,推進綠色低碳基礎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導職工、學生和居民節糧、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等綠色消費實踐。地方各級政府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要完善企業綠色發展責任,督促企業嚴格執行節能環保等法律法規標準,進一步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鼓勵企業公開綠色發展信息、履行社會責任。廣泛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鼓勵具備條件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先行先試、走在前列。持續推進垃圾分類,養成城市社區和鄉村文明新風尚。鼓勵新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維護公眾環境權益,推動形成綠色轉型的良好社會氛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尹艷林)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1:24:16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10:18:02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