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歐學者對談 | 人類如何攜手奔赴“浩瀚星空”?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電 題:中歐學者對談 | 人類如何攜手奔赴“浩瀚星空”?
中新社記者 萬淑艷
告別了工作生活183天的中國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于4月16日安全返回地球。計劃于今年全面建成的中國空間站,將打造成一個面向國際社會開放的科技合作平臺。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和夢想,未來人類如何攜手合作?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月球村協會主席、可持續月球活動全球專家組(GEGSLA)執行秘書朱塞佩·瑞巴爾迪(Giuseppe Reibaldi)近日在中新社“東西問”專欄展開對談,予以解讀。
中新社記者:近日,三名中國航天員結束在中國空間站183天的“出差”后返航地球。如何評價三名航天員在太空的表現?
朱塞佩·瑞巴爾迪:中國三名航天員利用中國空間站最先進的模塊,表現出色。中國的太空技術發展比西方更快,因為中國有長期的計劃,可以把所有需要的行動落實到位,以實現一個特定目標。
中國空間站是一個最先進的空間站,它借鑒了國際空間站的經驗,這可以從建成空間站所需的時間看出,國際空間站建成用了數十次飛行和超過10年的時間,而中國空間站只需要數次飛行和2至3年時間即可建成。
當然,空間站的大小和復雜性是不同的,但一個“小型”的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這樣的大空間站更經濟、更有效。國際空間站是在20世紀90年代設計的,而中國空間站大約在20年后。
楊宇光:三名航天員成功完成了任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畫上圓滿句號。
最核心的任務是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以及能否健康正常地工作。神舟十一號完成在軌駐留一個月,神舟十二號實現三個月,神州十三號實現六個月。六個月將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常態化駐留周期。三名航天員堅持在太空用健身設備鍛煉身體,返航后狀態良好,精神飽滿。
其次,驗證了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這是保障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關鍵技術。航天員長期駐留空間站,從地球運送物資到太空成本高昂。環控生保技術讓資源可再生,如水資源循環利用,可把汗液、尿液等提純后飲用,可大幅減少貨運飛船頻次,同時還可把運輸空間更多留給科學實驗所需。
此外,還驗證了最新的天地往返技術。中國載人飛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全程僅用9個多小時,而以前大約需要1天時間。加速的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和操作。
還有很多核心關鍵技術得到驗證。神十三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了全自主徑向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機械臂首次成功轉位貨運飛船。中國航天員首次手控遙操作天舟二號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神十三乘組完成兩次出艙活動,王亞平邁出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神十二、神十三兩個乘組4次共8人次艙外活動,對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進行了充分驗證。
三名航天員化身“太空教師”,為地球中小學生帶來兩次精彩的太空授課,還把太空課堂開到了美國。中美太空合作潛力很大,此舉定會鼓勵更多年輕人攜手探索宇宙。
中新社記者:中國空間站在建設之初就向世界敞開大門。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國際合作能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什么貢獻?
朱塞佩·瑞巴爾迪:空間探索是艱難的,國際合作是唯一現實的方式,以可持續的方式向前推進。中國從一開始就向世界開放其空間站,這是非常積極的。包括聯合國外空司在內的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參與了這些實驗,其中一些是發展中國家,它們的參與對太空探索能力的建設非常重要。
此外,太空國際合作可促進國家間更好地理解彼此,以實現地球上的和平生活。
楊宇光:中國空間站未來將打造成一個面向國際社會開放的科技合作平臺,造福全人類。中國空間站在建造時配備了國際標準接口,用于各國開展各類科學實驗。首批入選的9項實驗只是開始,后續中國空間站還會開展更多、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
中新社記者: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和夢想,可以跨越國籍、地域和種族。各國應如何攜手探索太空,和平利用好人類共同的太空資源?
朱塞佩·瑞巴爾迪:國際合作正在加強,這可以降低成本,越來越多國家可以獲得空間技術,對合作的信任將變得更加重要。以月球的探索和利用為例,月球村的概念允許所有國家都參與到這一非凡的人類事業中來,各國都有自己的計劃,只要他們愿意合作。因此,我們需要在聯合國框架內建立月球協調機制,使各國在信息共享、空間資源、空間碎片、互操作性等問題上有共同的公平競爭環境。
歐洲航天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在科學領域有多項合作,一些歐洲航天員已經在中國完成了一些初步培訓,未來歐洲航天員有可能會在中國空間站中工作。太空合作的未來將取決于國際政治格局,但我希望這種國際合作能夠增加。
楊宇光:太空探索離不開國際合作。國際合作可降低成本和決策門檻,促進各國航天技術發展,進而造福全人類。太空國際合作以后只會越來越多,合作程度更深、合作范圍更廣。
開展國際合作是中國航天長期以來的傳統。20世紀末中國發射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嫦娥四號搭載了德國、瑞典、荷蘭、沙特的科學載荷。中歐、中俄有長期合作關系,中國航天員曾到莫斯科訓練,中歐航天員曾互到對方領土訓練。中意合作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中法海洋衛星先后發射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領域可開展四個層級的國際合作。第一層級是聯合實驗,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合作方式,如神舟八號飛船裝載了中德聯合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裝置;第二層級是外國航天員來訪;第三層級是外國飛船造訪中國空間站;第四層級是外國艙段對接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預留了擴展接口,在三艙構型基礎上具備對接擴展艙段的能力,未來可根據需要由“T”字構型擴展成“干”字構型。
中新社記者:伴隨俄烏沖突持續,美俄矛盾加深,國際空間站能否延遲服役至2030年?未來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航天員之間可以實現互訪嗎?
朱塞佩·瑞巴爾迪: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可以在短期內進行合作,同時進行科學調查,以增加統計結果。微重力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統計結果較少,通過對同一主題進行平行調查,可以增加統計數據,提供更可靠的結果。
兩個空間站之間交換乘組人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使由于軌道不同技術很復雜。目前合作的主要障礙是政治意愿。我希望在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前,雙方有可能進行航天員互訪。2030年后,預計會出現私營空間站,出于安全原因航天員互訪的可能性要盡快得到確認,就像海上的船只一樣。
楊宇光:此前美俄努力想把國際空間站壽命延至2030年。而隨著俄烏沖突持續,美俄都透露出可能“分家”的信號。但操作層面“分家”難度很大。國際空間站雖由16國共同建造,但美俄占有的艙段最多。俄羅斯艙段設備齊全,離開亦可獨立運轉。而美國艙段如果離開俄方艙段,就失去了推進系統,美國需盡快打造新的推進艙,否則將有墜毀危機。
即使國際空間站退役后,還會出現其他空間站。美國等航天大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目前低軌道的空間站技術已經成熟,Nanoracks、Axiom這些商業航天公司可打造用于太空旅游的商業空間站。
中新社記者:聯合國倡議“全球共享太空”。當今世界不再是“一家獨大、唯我獨尊”的時代,國際太空合作應如何拓展廣度與深度,探索高水平的太空合作模式?
朱塞佩·瑞巴爾迪:人類自古以來就仰望星空,渴望實現太空旅行的夢想。我們有機會利用世界各地多人的技能。太空探索正在進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世界各地的空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在道義上有義務為此目的開展重要外聯活動。
至于高級別合作模式,不存在“一刀切”,每個項目都會有具體的合作方式。在這方面,聯合國正在并將繼續發揮核心作用,以便使盡可能多的國家參與進來。
楊宇光:目前,航天大國間已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合作和協商機制,包括雙邊和多邊的交流合作機制。未來國際合作之路將會更寬廣。而那些過去對于太空探索參與不深、或沒有完整航天產業的國家,如何參與進來?這就需要加強國際合作,這些國家可以和航天大國聯合發射航天器,還可以參與太空科學實驗,以此從太空探索中獲益,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各國尤其航天大國間應摒棄政治因素干擾,增進交流和了解,以夯實合作的互信基礎。同時強化雙邊和多邊交流機制,組織更多國際宇航會議進行交流,促成更多商業航天合作。(完)
受訪者簡介:
楊宇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航天員》雜志和《太空探索》雜志編委,中國航天科普大使。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部獎兩項,超過750次與省部級以上媒體合作進行航天科普與宣傳,并與超過800位航天領域國際友人保持長期聯系與交流。
朱塞佩·瑞巴爾迪(GiuseppeReibaldi),月球村協會主席、可持續月球活動全球專家組(GEGSLA)執行秘書、海牙外空資源治理工作組執行秘書,高級空間政策顧問。2013年起還擔任國際宇航科學院載人航天部主任。他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35年(1977-2012),出版著作80多部。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7日 14:12:53
- 2024年12月27日 10:47:12
- 2024年12月27日 10:26:37
- 2024年12月26日 17:29:07
- 2024年12月26日 11:24:16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10:18:02
- 2024年12月26日 09:52:44
- 2024年12月26日 09:45:05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