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資料圖)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就像紐約卡內基基金會總裁華坦恩•格雷格利安所說的那樣,也許每個慈善家的慈善事業都有一個“高尚的原因”和一個“真實的原因”,但是,他究竟做了什么,遠比他為什么做更重要
本刊特約撰稿/方卓(發自美國華盛頓)
10年前,一個叫做布拉德•坦普雷頓的電腦工程師試圖用幾個通俗易懂的句子來形容比爾•蓋茨的財富。他說,如果蓋茨掉了一張1000美元的鈔票,他根本沒有必要理會,因為有了彎腰撿錢的這4秒鐘,他完全可以掙到更多的錢——是年,蓋茨賺了78億美元,相當于每天2000萬美元,每秒250美元。
在1995年到2007年的13個年頭里,蓋茨蟬連《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榜的首位。上個世紀末,他的個人財富一度接近1000億美元,相當于當時GDP排在世界第50位的羅馬尼亞一年的GDP。
10年后,2008年6月27日,世界財富榜上名列第三的蓋茨結束了他在微軟的最后一個全職工作日。離職一周前,他告訴英國BBC晚點新聞(Newsnight)的主持人,他要把自己580億美元的財產悉數捐給他與妻子名下的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我們決定不留給我們的孩子。我們想把它(財產)回饋給社會,用在影響力最積極的地方,”蓋茨說。
10年前的富得流油的“吝嗇鬼”成了10年后最負盛名的裸捐者、慈善家。固然有人嘀咕蓋茨善舉的背后可能是“良心發現”“名譽遺產”,或是微軟的公關宣傳,但誠如紐約卡內基基金會總裁華坦恩•格雷格利安所述,也許每個慈善家的慈善事業都有一個“高尚的原因”和一個“真實的原因”,但是,“他究竟做了什么遠比他為什么做更重要。”
一邊掙錢一邊捐錢
關于蓋茨如何走上慈善這條路,有很多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是,1993年秋,蓋茨和后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達去非洲參觀。當地人的悲慘生活,令蓋茨感到慈善的重要性。
另一個版本是他自己在2006年底接受詹姆斯•摩根全球人道主義獎時所坦露的。蓋茨說,他之所以走上慈善這條路,有兩個人要感謝。一位是他的母親瑪麗•蓋茨。瑪麗不僅是大學教師,也是全國聯合勸募的董事。蓋茨說,他很小的時候就受母親的影響,將自己的部分零用錢捐給教堂和救世軍(基督教慈善組織)。另一位是靠投資發家的巴菲特。巴菲特告訴他,慈善是回饋社會最好的方式,而且,“把那么多財富留給孩子,對他們并無益處”。蓋茨當即表示支持他的看法。
但是,巴菲特又說,雖然他有慈善的心,卻打算先掙完錢,再去捐錢,因為“如果前一秒在會議上討論怎么送錢,后一秒又苦想如何掙錢,實在是有點精神分裂”。起初,蓋茨也擔心自己會在目標不同、甚至對立的兩個事業中失去了方向,他猜想自己可能也會選擇先退休、再捐助的道路,然而,分秒膨脹的個人財富和越逼越緊的公眾輿論顯然不容許這位世界第一大富翁在慈善事業上無所作為。
1994年,蓋茨賣掉一些微軟的股票,出資9400萬美元建立了威廉•蓋茨基金會。為了管理好這個基金,蓋茨開始辟出一些時間,學習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管理各自慈善基金方面的經驗。
這一年,蓋茨同梅琳達成婚。婚禮前一天的新娘午餐上,蓋茨的母親瑪麗在給新人的祝辭中說:“那些慷慨的貢獻讓我們有壯舉可期待。”婚禮幾個月后,瑪麗去世,蓋茨的父親也從法律事務所退下來,自愿為兒子打理基金會事務。在之后的四年里,威廉•蓋茨基金會因為蓋茨的慷慨捐助而迅速膨脹到21億美元。
1997年,蓋茨和梅琳達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基金會——蓋茨圖書館基金會——以幫助更多人使用科技資源。1999年,蓋茨圖書館基金會更名為蓋茨學習基金會,工作重心變為資助家庭困難和少數族裔的學生。
到了2000年,蓋茨決定將這兩個家族基金會合并成為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促進全球衛生保健和教育為重心。
等到2000年蓋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他已經十分自信地說:“我想我一直是個可以做幾樣事情,并且分得很清的人。我可以讀生物技術,可以做我的本職工作,可以學習玩橋牌。所以,我并沒有(因為一邊管理微軟,一邊管理基金會而)患上精神分裂。”
實際上,他和梅琳達的基金會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透明運作慈善基金——官方網站的首頁上就有往年的財報可以下載;捐贈者也可以方便地跟蹤到捐款的去向。此外。為了避免基金會隨著規模的擴大而形成官僚機制,讓運營成本侵蝕到基金財富,蓋茨夫婦還宣布,該基金會將在蓋茨夫婦去世后的50年內消失。
基于對蓋茨夫婦的信任,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將總計約370億美元的財產捐贈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