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大量的開發商紛紛加大了土地儲備力度,眾多市場人士認為此舉無異于囤地居奇,而開發商多辯稱儲備土地只是為了滿足公司正常的發展需要。市場各界爭議紛紛。
近期,國土資源部召集有關專家對這一市場現象進行了探討,有專家建議,主管部門應該采取累進稅率制度打擊囤地。
囤地熱潮引發爭議
近期,建設銀行研究部發布的《下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顯示: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面積21.62億平方米,但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相當數量的土地被囤積和倒賣。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撰寫了《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淀評估報告》(下稱“報告”)。報告主要撰寫人、北師大金融中心主任鐘偉認為,繼續維持既有決策思維定勢和市場供求狀況,對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將是一場危險而巨大的賭博。
在計算了近10年來全國土地購置和開發面積之間的差額后,報告估測到2007年底,開發商通過規范渠道的囤地規模約為8億平方米,規范和非規范囤地約為10億平方米。在2002年~2006年間,山東、江蘇、浙江和四川省是土地囤積最多的省份,分別占近五年全國土地囤積總量的8.9%、8.8%、7.7%和7.7%。
同時,報告進一步分析認為,來自銀行信貸的資金可能高達1.32萬億,顯示出銀行每提供4個單位的涉及房地產的信貸,就有一個單位被開發商或儲備中心沉淀在土地上。
專家研討商議對策
12月4日下午,由國土資源部旗下的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召開土地供應政策專家座談會。座談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鄔翊光教授指出,有些開發商高價拿地,并不是單純為了建造房子出售,而是為了在股市上翻云覆雨,把拿到的土地當作一種金融手段,大搞資本運作。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院長周建春提出,一些上市的房地產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力量,頻頻拿地,制造“地王”,房地產投機和投資需求擴張,真正的住房消費受到了壓抑。
為防范國有土地出讓市場中的非理性投機和投資行為,專家們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要繼續堅持國有土地公開供應制度,推行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中國社會科學院雷愛先博士認為,這是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今年頒布的《物權法》明確的法律規定,必須堅定不移地推行。
第二,要嚴格控制囤積土地,規范用地需求。周建春認為,可以適當縮小土地出讓面積,加快土地開發時間。盡快建立全國土地統一登記體系,對土地開發規模過大的開發商,采用累進制的稅費征收辦法,從經濟上抑制其囤地的沖動。優化中小企業投資環境,使一些資本除了樓市和股市,還有別的投資獲利渠道。
第三,要完善保障性住房供應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小映研究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市場在住房供應制度中,必須兩條腿一樣長。一方面堅持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果,繼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推行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應力度,進而改變供求關系,間接影響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價格預期。
第四,加強對地產市場的金融監控。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鄒曉云副總工程師提出,資本市場對土地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金融資本對房地產供應和需求的支持很大。在目前經濟環境下,要對進入地產市場的“游資”、“熱錢”進行嚴格監控,防范其引發金融風險。
國土部保持高壓態勢
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地價處副處長劉彥參加座談,他表示,國土資源部為防止開發企業以少量資金囤積大量土地,目前已要求實行“凈地”出讓,加快開發建設速度;合理控制單宗土地出讓規模,單宗土地開發建設時間原則上不超過3年。
監察部、國土資源部12月10日聯合舉行土地違法違規典型案件查處情況新聞發布會,中央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屈萬祥通報了監察部、國土資源部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有關情況。
屈萬祥介紹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監察部、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的通知》。地方各級監察機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集中時間和力量對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的新增建設用地逐宗進行全面清理排查,認真梳理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線索,集中時間和力量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截至2007年初,各地共自辦案件22395件,涉及土地32872.84公頃;已查結13059件,涉及土地17500.70公頃;給予黨紀處分927人、政紀處分561人,其中地(廳)級干部2人、縣(處)級干部105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879人,給予刑事處罰168人。
下一步,監察部、國土資源部將繼續加強協調配合,結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專項清理工作、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專項執法監察,認真梳理和發現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線索,始終保持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高壓態勢,特別是將嚴格實行問責制,加大責任追究的力度。(記者 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