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杜道明:歐洲商界如何看待對華電動汽車關稅?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歐洲商界如何看待對華電動汽車關稅?
——專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杜道明
作者 王夢瑤 龐無忌
歐盟此前發布公告,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公告同時表示,歐盟和中國將繼續努力尋找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替代方案。目前,雙方仍在繼續磋商。
自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來,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均表示了反對意見,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歐洲大型汽車制造商也一致反對。歐洲工商業界如何看待歐盟這一做法?加征關稅會對歐洲汽車制造商和中歐經貿往來帶來哪些影響?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近日就上述問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歐盟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歐洲汽車制造廠商對這一舉措表示反對,為什么?加征關稅會對它們產生哪些影響?
杜道明:德國汽車制造商的確處于一個艱難的處境。像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這樣的公司在中國市場投入巨大。
2023年,奧迪全球客戶交付量約190萬輛,在中國交付量超過72.9萬輛。由于這些公司的相當一部分利潤來自中國市場,它們擔心歐盟設置的高關稅可能會導致中國政府采取相同措施。如果中國對歐洲出口產品征收反向關稅,德國汽車制造商將喪失相當大的市場份額,這將嚴重影響其利潤,并可能導致歐洲出現大規模失業。
此前,大眾公司已宣布計劃在德國關閉至少三家工廠,并縮減所有剩余工廠的規模。歐洲汽車制造商擔心這些關稅可能會適得其反,既損害歐盟的工業,又影響就業。
中新社記者: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角色對歐洲及全球汽車行業轉型產生了什么影響?
杜道明:中國在全球汽車行業,特別是電動汽車領域的角色不可忽視。中國汽車制造商展現了驚人的適應能力,不斷轉型,積極擁抱創新。
中國公司的一大優勢是,它們是從零開始的,可以更自由地創新,而不像一些歐美企業或日本公司,往往受限于其歷史運營方式。
中國還受益于龐大的國內市場,這帶來了規模經濟效應。對于中國制造商來說,為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生產汽車的單價成本,比法國制造商等國內市場小得多的企業要低。
此外,中國制造商以其生產速度和新產品開發速度而聞名。幾周前,我遇到一位中國高管,他提到近期參觀了一家歐洲老牌車企工廠,那里的生產速度之慢令人驚訝。僅憑這種“中國效率”,結合創新速度和巨大的生產規模,就已經為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了顯著的競爭優勢。
中新社記者:當前全球貿易壁壘增加,您如何看待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前景?這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
杜道明:盡管面臨挑戰,歐中之間仍有一種潛在的合作模式,能夠使雙方受益。如果中國公司在歐洲建立生產設施,將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技術共享,并為當地經濟作出貢獻。
20世紀80年代,日本公司面對類似的貿易摩擦時,被迫在美國和歐洲建立工廠,融入當地經濟,最終贏得了當地制造商和消費者的接納。如果中國汽車制造商采取類似的方法,可能會帶來所有相關方共贏的結果。
歐盟和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未來對雙方來說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前提是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中國汽車制造商如果能遵循“共享價值”模式,讓包括公司、分包商、國家、工人、消費者和股東等所有關鍵利益相關者都能從價值創造中受益,中國公司將更受歡迎。
中國汽車制造商如果能解決質量認知問題,引入差異化和有意義的創新,尤其是投資本地生產,就可能成為歐洲市場上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這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他們需要應對監管障礙并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從長遠來看,我們可能會看到汽車行業的新時代:一個以共同目標、經濟韌性和跨境互利增長為特征的時代。(完)
受訪者簡介:
杜道明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市場營銷學教授。目前,他還擔任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理事,并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SE)、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等知名院校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并一直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1月03日 16:44:10
- 2024年12月28日 20:37:20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5年01月03日 16:51:54
- 2025年01月02日 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