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辛禮學: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有哪些亮點?
中新社海口8月5日電 題: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有哪些亮點?
——專訪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
中新社記者 符宇群
6月13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目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已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基本明確了沉船時代和保存現狀。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今年3月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兩處沉船遺址有何特點?為何說其是中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目前,沉船遺址出水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方面有何進展?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下稱“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目前取得哪些考古成果?
辛禮學: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海域。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獅子魚”號無人水下遙控潛水器,聯合對一號、二號沉船開展了三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探明了兩艘沉船的分布范圍,獲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遺址部分區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層堆積和埋藏情況,基本明確了沉船時代和保存現狀,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制訂和總結了多項深海考古調查的技術規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根據已出水瓷器的特征,推斷一號沉船年代約為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遺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10萬件,是一艘滿載外銷貨物出航的商船;二號沉船年代約為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遺物以排列整齊、堆疊有序的原木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鉛錫器等,是一艘從南亞或東南亞返航中國的商船。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不僅是中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中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辛禮學:中國水下考古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此前受限于裝備和技術,主要在近海和遠海的島礁上開展,深度基本不超過60米。南海海域平均深度1212米,對水下考古人來說,90%以上的海域都是未知。
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中國首次在南海千米級海底發現的大型古代沉船遺址,位于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的海底。兩處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龐大,年代比較明確,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中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在以往的南海水下考古成果中,主要以近海和遠海的島礁為主,基本都是一些點上的發現,但在中間大面積的航線上,尤其是深海航線上,還是個缺環。兩處沉船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為中國深海考古作業和文物保護提供了路徑參考。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中國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中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水下考古伴隨著科技發展逐漸走向深藍。“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等,為中國深海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術和裝備支撐。近年來,水下考古的高精細化要求,也讓一系列深潛技術更為精進。例如,此次深海考古調查使用了長基線、超短基線、慣性導航定位系統,柔性機械手,潛載抽沙、吹沙裝置等新型技術和裝備,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準確性。
中新社記者:兩處沉船的出水文物有何特點?如何實證中外文明交流?
辛禮學: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中的文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數量龐大,估計數量不低于10萬件;二是品類豐富,有銅器、不同窯口的瓷器,還有一些竹木器等品類;三是檔次很高,如出水了青花玉壺春瓶、琺華梅瓶等文物;四是填補空白,部分出水文物的裝飾工藝和器形,此前水下考古均未發現過,如一些琺華釉瓷器的貼金工藝等。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明代中期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隨著朝貢貿易不斷萎縮,民間私人貿易日漸興盛。在此背景下,推測一號、二號沉船為民間私人貿易商船,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十多海里,是中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可見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繁盛度。
關于一號、二號沉船的始發港和目的地,目前只能依據明代中期主要港口城市及貿易政策的變化進行初步探討。從出水文物來看,一號沉船始發港可能為廣東或福建,經華南沿海沿岸航行后,從海南島東部穿南海西北陸坡海域,抵達馬六甲等貿易中轉地。二號沉船滿載的原木,經檢測分析為烏木,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木材,可用于制作家具,主要分布于南亞、東南亞地區,二號沉船應是在馬六甲等貿易中轉地裝載烏木后,穿過南海西北陸坡海域,經海南島東部,目的地為中國沿海港口。
中國古代很早就掌握制造大船的技術,通常會在冬季揚帆遠航,經過南海,到東南亞、南亞以及西亞等地,來年五、六月再返航。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發現,也是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開展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一個實證。
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貨物的差異性,勾勒出古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與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一些瓷器上的紋飾、造型較為少見。也有受外來因素影響的貨物,如軍持,是隋唐時期從印度傳來的金屬器,中國通過瓷器燒造技術,把它燒造成軍持瓷器;還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反映出阿拉伯地區金銀器的特征。這些都說明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繁榮、中外文明交流密切且彼此相互影響。
中新社記者:目前,出水文物保護修復以及展陳設計方面有什么進展和安排?
辛禮學:當前,一號、二號沉船考古調查已完成階段性工作,出水文物約一千件。目前考古隊正在進行清理、保護、修復和測量、登記、整理等工作。
近期,我們正在籌劃一個南海深海出水文物特展,初步起名叫“深藍寶藏”,擬將展覽內容分為3個區域,即出水文物展示區、出水文物保護修復區、深海考古體驗區,將選取一號、二號沉船內的代表性出水文物進行展出,展品還會根據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修復的進展進行更換。在沉船船體的還原展示方面,我們將根據沉船遺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運用高科技新媒體互動技術手段,向觀眾呈現沉船遺址情況。現下,我們已開始籌劃建設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二期,計劃將其建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深海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
目前,水下考古在中國還是小眾專業,南海還有很多水下文物遺產等待被發掘。隨著中國海洋考古的深入,未來還需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建議相關院校增設專門的水下考古專業。
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受到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關注。未來,我們將以此為抓手開展深海考古國際交流合作,包括文物展出、文化交流、水下考古人才培訓等,將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打造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完)
受訪者簡介:
辛禮學,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專長玉器鑒定,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海南省引進高層次人才稱號。
東西問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4年12月05日 20:35:03
- 2024年11月30日 18:30:22
- 2024年11月30日 12:40:15
- 2024年11月30日 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