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的截止日。誠然,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在履行義務的同時,我們不妨通過稅務籌劃合理合法地有效避稅。
今年開始,高收入的白領精英們又要多做一項功課了,年收入12萬以上者將要自行到稅務機關報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的辦法(試行)》規定,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在納稅年度終了后三個月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這對于中國內地的納稅人來說還是頭一遭。
誠然,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在履行義務的同時,我們不妨通過稅務籌劃合理合法地有效避稅。然而,怎樣才能合法避稅呢?咨詢了不少專業人士后,記者給大家總結出兩種有效的避稅方法——收入避稅和投資避稅。
三項收入安排巧避稅
由于國家政策——如產業政策、就業政策、勞動政策等導向的因素,我國現行的稅務法律法規中有不少稅收優惠政策,作為納稅人,如果充分掌握這些政策,就可以在稅收方面合理避稅,提高自己的實際收入。
首先,公積金能多繳就多繳。按照稅務部門的有關規定,公民每月所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是從稅前扣除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將單位和個人住房公積金免稅比例確定為12%,即職工每月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只要在其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就可以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因此,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公積金、補充公積金來免稅。
案例:趙先生是一家地產公司的企劃經理,每月應發的工資加獎金一般都在15000元左右,繳納公積金和養老保險后約剩12000元,每月要繳納個人所得稅2000元左右。這筆錢對他來說是一筆數額不小的“損失”,精明的趙先生直接找到公司老板申請每月多繳一些住房公積金,這樣他就做到了合理“偷稅”,因為公積金是不用交稅的,而且已經買了房的趙先生隨時可以提取公積金。
其次,工資收入平均拿。因為,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九級累進稅率,納稅人的應稅所得越多,其適用的最高邊際稅率可能也就越高。所以,稅務師建議,在納稅人一定時期內收入總額既定的情況下,其分攤到各月的收入應盡量均衡,最好不要大起大落,如實施季度獎、半年獎、過節費等薪金,會增加納稅人納稅負擔。
案例:某IT企業銷售經理楊先生,每月的工資收入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為固定工資,每月5000元,而另一部分為銷售提成,公司年底的訂單數量按比例提成。去年底楊先生應該拿10萬元的提成,公司財務人員告訴她,這筆提成要交納近3000元的稅金。楊先生靈機一動,要求公司把提成在今年按月發放,這樣他就很巧妙地“漏了稅”。
第三,通過福利工資來巧妙安排。因為稅務機關對職工福利和工資收入的稅務安排不同,公司不妨在政策范圍內多發放勞保福利,從而幫助員工合理避稅。
案例:小孫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他的月工資8000元,每月的租房費用2000元。按《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在工資收入所得扣除1600元的費用后,對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征收的稅率是10%,2000元至5000元部分征收的稅率是15%,5000元至20000元部分征收的稅率是20%。按照小孫的收入8000元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是8000元-1600元=6400元,適用的稅率較高。如果他在和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達成一致,由公司安排其住宿(2000元作為福利費用直接交房租),其收入調整為6000元,則小王的應納稅所得額為6000元-1600元=4400元,適用的稅率就可降低。
家庭財產巧投資
除了盡可能合理安排工資收入外,居民還可以利用我國對個人投資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來合理避稅,投資者主要可以利用的有國債、教育儲蓄和保險產品等。
首先,金邊債券不納稅。被譽為“金邊債券”的國債,不僅是各種投資品中最安全的產品,也因其可免征利息稅而備受投資者的青睞。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投資國債和特種金融債所得利息免征個人所得稅。雖然由于加息的影響,債券收益的誘惑減弱,但對于那些偏好穩健的中老年投資者來說,利用國債投資避稅值得考慮。
其次,教育儲蓄巧免稅。對于那些家有“讀書郎”的家庭來說,利用教育儲蓄合理避稅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相比普通的銀行儲蓄,教育儲蓄是國家為了鼓勵居民積累教育資金而設立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免征利息稅,因此教育儲蓄的實得收益比同檔次普通儲蓄高出20%。但教育儲蓄并非是人人都可辦理,其對象僅僅針對在校學生。從教育儲蓄新辦法實施后,學生家長可以享受三次免利息稅,總存款本金達到了六萬元,高中、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各享受一次,每次本金各兩萬元。
案例:范先生的兒子晨晨去年順利考入了某重點中學,他和愛人開始琢磨給孩子攢學費了。范先生的朋友為他出了一個主意,為孩子買教育儲蓄品種,可以免除利息所得稅。林先生隨后便拿出兩萬元到銀行為兒子辦理了三年期的教育儲蓄,等到兩年后兒子上高中時,這筆教育儲蓄存款就可以解決三年的學費了。
最后,買保險節流稅款。雖然,儲蓄存款利息收入的20%就作為利息稅征收,但卻沒有稅法規定,保險收益也要扣稅。因此,對于多數家庭,選擇合理的保險計劃,是個不錯的理財方法,既可得到所需的保障,又可合理避稅。
案例:張先生月收入12000元左右,以前他每月固定存5000元進銀行,但錢存款還要交利息稅。去年,他們把部分到期存款轉換成了分紅保險。一年下來,比儲蓄收入多拿了近兩千元,而這兩千元其實就是省下來的稅款。
此外,現在銀行還經常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一般達到了3%以上,由于國家還沒有出臺代扣個人所得稅的政策,這類理財產品暫時也可避稅。(劉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