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縣域觀察:城產人——縣域治理“三體問題”何以解?
中新網杭州12月7日電(周健)“三體問題”,主要研究三個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相互牽扯、相互排斥的運動規律問題。數百年來,無數天體力學研究者前赴后繼尋求答案,但有特解、無通解。
12月6日晚,“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第二十七講在浙江大學開講,在浙江省溫州市政協副主席、甌海區委書記曾瑞華看來,縣域治理也存在“三體問題”——作為城市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城、產、人”之間存在相互牽引、制約、影響的推拉關系,加之城市間的差異性,如何統籌“城產人”不存在通解。
“面對縣域治理的‘三體問題’,政府要統籌好‘城、產、人’三大要素,根據不同發展時期、發展階段的具體情形,揚長避短、動態把握、集中攻堅其中某一要素,從而推動地區實現平衡發展、行穩致遠。”曾瑞華說。
縱觀甌海,建縣之初,其面臨著城市資源之困、經濟發展之困、人口積弱之困。數十年的蝶變躍遷,正是依托歷屆區委、區政府在不同發展時期,探索出了“三體問題”的不同解法。
回顧甌海發展歷程,曾瑞華表示,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甌海經濟總量小、工業基礎薄弱,短時間內推進城市化進程、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質顯然不現實,于是政府抓住改革開放東風,以“產”為核心破難。
在“產”這一要素引領下,甌海民營經濟迅速壯大,形成服裝、鞋革、汽摩配、眼鏡、鎖具、電氣機械、食品加工、包裝等八大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雨后春筍般冒出。自此,甌海的“城”開始有知名度、“人”開始有集聚度,人民生活逐步從溫飽向小康轉變。
步入21世紀,甌海轉道以“城”為核心破局,緊緊抓住了五次歷史性機遇——溫州動車南站投用,為城市建立了新樞紐;區政府搬遷,為城市開辟了新中心;棚戶區改造,為城市擴容了新空間;杭州亞運會龍舟賽事落地,為中心區南向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園博會落戶,為城市西向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甌海緊緊抓住機遇,實現了從‘有區無城’到‘有區有城’到‘魅力新城’再到‘亞運新城’的歷史性躍升,現在正大步邁向‘國際花園智城’。”曾瑞華表示,以“城”的發展為基礎,甌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能級不斷提升,同時新質生產力開始發展,人口優勢持續放大。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如今,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甌海堅持“人—產—城”的著力順序。曾瑞華坦言,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滿足“人的需求”已經成為現階段發展的核心問題。
對此,當地打造“聚人平臺”、提升“留人環境”、塑造“育人生態”,通過建設中國數安港、中國基因藥谷、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平臺,提質“學醫養、吃住游”公共配套,全力破解務工人員占主導、高知分子不愿回、百姓文明程度跟不上、全齡友好不充分等問題。而隨著“人”的集聚和賦能,甌海“城”的首位度、宜居度和“產”的創新性、競爭性得到進一步提升,進而釋放出更大的人口“虹吸力”。
作為“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黨委書記、社長柴燕菲表示,決定一個地區興衰成敗的關鍵,不是時間的長度而是承載的厚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建設的高度、產業發展的強度、人文蘊含的溫度。中國擁有數千個縣級行政區,各類因素相互交織,致使城市發展路徑迥然不同。甌海歷屆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處理好“城產人”的辯證關系,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柴燕菲認為,甌海在城市發展上做到“心中有圖”,在產業發展上做到“心中有鏈”,在人的聚焦上做到“心中有人”,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和學習。
天體力學中的“三體問題”沒有通解,但城市發展的“三體問題”在特定地區、時期必定有解。甌海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2023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達873.49億元,同比增長7.5%。可見,當地“城產人”三大因素已呈現出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環。
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寶勝坦言,知過去方能曉現在、明未來,甌海歷屆區委、區政府在縣域治理上具有歷史思維,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把握形勢、認清本質,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據悉,“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主辦。(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3:25:23
- 2024年12月26日 13:24:05
- 2024年12月26日 11:23:48
- 2024年12月26日 09:54:24
- 2024年12月26日 07:24:09
- 2024年12月23日 16:37:37
- 2024年12月23日 16:34:03
- 2024年12月23日 16:30:08
- 2024年12月23日 15:50:18
- 2024年12月23日 1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