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路線圖出爐 一批顛覆性技術有待突破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 題: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路線圖出爐 一批顛覆性技術有待突破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中國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路線圖出爐。中國專家指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把關注的重心轉到創新型減碳。通過創新形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可以在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
創新型減碳: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
中國官方18日公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明確提出,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任務,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是中國低碳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中國能源和經濟的轉型,應該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19日在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2年會上提出,作為存量的傳統高碳能源盡管仍有一定的減碳空間,但潛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間越小,難度加大,成本加快上升。
他說,作為增量的低碳和零碳的新能源,隨著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產品的綠色溢價正在由正轉負。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減碳成本優勢增大,進而可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轉換進度。
“現實生活中,有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一是衰退型減碳,通過減少生產來減少碳排放;二是增效型減碳,通過提高碳生產率減碳;三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劉世錦說,如果用這類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就可以實現相同產出的前提下減少碳排放。
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
劉世錦說,創新型減碳可以實現長時間內對傳統高碳技術或產業的替代,大幅度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隨著創新競爭加劇,價格下降,不少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為負。典型案例是光伏發電,過去十年間,光伏發電成本下降80%至90%,已經低于燃煤發電成本,而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2030年: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
官方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
方案提出,通過實施方案,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美國環保協會副總裁、北京代表處代理首席代表秦虎認為,科技是實現碳達峰的一個重要支撐,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加快科技應用,特別是現有科技的應用,同時,也要利用現有的自身減排市場規模優勢,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競爭力。
方案提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短期現有技術支撐減排和長遠技術創新的關系”。秦虎建議,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在碳中和碳達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明確的政策目標特別是詳細的減排路線是技術路線重要的驅動力,新技術的研發需要與政策緊密結合,能夠預判未來技術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同時,技術創新也要激發機構投資的可能性,堅持開放創新,資本進入可以加速綠色技術成本的下降,也會減少氣候投資的風險。未來需要繼續完善碳市場,發揮價格翹動投資特別是私人投資的作用。此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并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本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3:25:23
- 2024年12月26日 13:24:05
- 2024年12月26日 11:23:48
- 2024年12月26日 09:54:24
- 2024年12月26日 07:24:09
- 2024年12月23日 16:37:37
- 2024年12月23日 16:34:03
- 2024年12月23日 16:30:08
- 2024年12月23日 15:50:18
- 2024年12月23日 1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