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日電(記者阮煜琳)“生態變化、沙漠化是產生沙塵暴的一個原因,但研究近五十年來沙塵暴變化趨勢,從氣象條件來看,沙塵暴活動主要與東亞大氣環流年代際變化有關。”
今天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錢正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據介紹,新中國建國以來,沙塵暴的變化趨勢為:二十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沙塵暴頻數在波動增加,七十年代達到最高,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明顯減少,而到一九九八年后又突然增加。
錢正安說,產生沙塵暴需要三個條件:沙源、強風和不穩定的空氣。生態變化、沙漠化是產生沙塵暴的一個原因,但從生態環境的變化難以解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沙塵暴活動明顯減弱,而近幾年又急劇增強的事實。
錢正安認為,沙塵暴活動可以用東亞大氣環流的年代際變化來解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一九九七年沙塵暴減少,而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九五年之間,也正是東亞大氣環流成員東亞大槽變弱和西伯利亞高壓減弱的時期,這一時期,冬、春季強西北風減弱。似乎從一九九八年(特別是二OOO年)起東亞大氣環流已進入新一輪年代變化期,而一九九八年沙塵暴也隨之加強。東亞大氣環流的年代際變化能更好的解釋近五十年來沙塵暴活動的波動變化。
錢正安補充說,減弱沙塵暴,還需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因為沙源是產生沙塵暴的基礎,但生態環境的治理要根據當地的現實條件,因地制宜,如在內蒙古東部、湖北等地應以植樹、種草為主,但在西北偏西地區,如甘肅、新疆塔里木、陜北等地應以解決水資源缺乏為主。
在談到今后沙塵暴的變化情況,會不會持續發生時?
這位氣候環境專家謹慎地說:“東亞大氣環流變化周期很不穩定,根據目前的變化,上個世紀末開始東亞大氣環流新一輪的變化周期并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