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當一個民族滿懷信心、開拓奮起之時,人們有理由期待史實詳盡、表述客觀的鴻篇巨制;當一個政黨深得民心、繼往開來之時,推出以史鑒今的恢宏巨著將成為必然。本著“存史、資政、育人”的目的,一系列中共黨黨史巨著將在國慶節前后面世,為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獻上了一份厚禮。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以下簡稱“第一卷”)是這系列巨著中最早推出的一部,該書記述的是1921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該書編纂者之一的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劉益濤研究員。
易稿12次 增加黨史研究新成果
黨史工作無小事,劉益濤深有體會地說,中央對黨史工作非常關心。江澤民總書記曾親自寫信給黨史研究室,對黨史工作提出了極為重要的指導性意見。
編修好《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項浩大的工程,歷經6載先后12次易稿。對于這樣一部鴻篇巨制,自然不是幾個人關起門來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集中廣大黨史專家的智慧。
劉益濤回憶說,編修工作啟動后,他們首先整理了在199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以下簡稱“原上卷”)出版后全國各方面讀者的意見,系統地梳理了原上卷出版后黨史研究新成果,寫出研究綜述5份,近20萬字。同時還向全國各地黨史研究機構和一些專家學者發出近百封信函,了解原上卷反映的有關史實是否準確,論述是否恰當,是否有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等。通過各種方式,他們共征集到全國各地的書面材料12萬字,全國150多位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共1000多條。
與時俱進 站在新的歷史高度
據劉益濤研究員介紹,此次出版的中共黨史第一卷是在原上卷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為什么要在原上卷出版11年后,重新編修黨史新本呢?劉益濤告訴記者主要有3個原因:其一,編寫于上世紀80年代的原上卷,總體上反映的是當時掌握的黨史史料狀況和學術研究水平,距今天已過去十多年,因受當時主客觀條件限制,留下不少遺憾。其二,近十多年來,在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的著作和講話中,對民主革命時期黨史有不少新的論述,這些都需要黨史工作者認真領會和貫徹其精神實質,站在新的歷史高度,研究認識民主革命時期黨史上的許多問題。其三,原上卷出版后,國內外陸續公布了大量新的檔案資料,黨史學界對很多黨史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一些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亦建議及時對原上卷進行修訂,以吸收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增補原上卷未能涉及的或闡述不夠的地方。在此情況下,推出一個與時俱進的黨史新本已是勢在必行。
劉益濤向記者解釋,與原上卷相比,第一卷的理論性更加突出。書中許多新增補的內容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編修中注意在準確敘述黨史的同時,對其中一些重大問題作理論思考,科學地總結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黨自身的發展規律,將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歷史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書名有變化 字數新添18萬
劉益濤介紹,新本從形式上看,首先是書名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改稱《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與原書名“上卷”相比,“第一卷”的有序性和歷史延續性更便于黨史不斷地續寫下去。其次是對結構的調整。原上卷只設章、節兩級標題,各節的篇幅較長,一些重點問題未能突出表述,因而不夠醒目。修訂時,不少學者都希望增設一級標題。這樣,第一卷由原來的兩級標題改為三級標題,在章、節下又增加了目,使內容更加有條理,閱讀起來思路更加清晰。另外,對原有的章、節標題作了較大的修改,增補了內容。將修訂過程中增刪相抵的字數不算,新本凈增字數,由原來的56萬增加到近74萬。為了便于裝訂和閱讀,新本分上、下兩冊出版。
正視歷史 重新評判功過
與形式的變化相比,新本內容的增補和修改更為重要,劉益濤舉例告訴記者,新本在哪幾處作了重要的增補和修改。
在第一編“黨的創立”中,為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先進性,經過反復比較,將原上卷以辛亥革命的開頭,向前延伸至從1840年鴉片戰爭講起,在第一章開頭增加了“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一節,對19世紀后半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和各階級、階層反抗斗爭的情況作了概括的敘述。
在闡明中國共產黨對推動國共合作和大革命運動的重大作用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這個時期黨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的評價。劉益濤告訴記者,新本肯定了陳獨秀對推動國共合作,領導五卅運動和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反對戴季陶主義和西山會議派以及探索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等方面作出的貢獻。新本認為陳獨秀在大革命期間犯了右傾錯誤,特別是在大革命后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是他本人對中國革命一些基本問題認識的錯誤直接產生的結果。他作為黨的第一把手,對大革命失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大革命的失敗,共產國際也有責任。
劉益濤告訴記者,隨著近幾年共產國際檔案資料的大量公布,學術界對共產國際、聯共(布)及其駐華代表指導中國革命的功過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共產國際把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完全推給陳獨秀是不適當的。大革命時期陳獨秀所犯的錯誤是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的錯誤,不存在向敵人“投降”的問題,用“右傾投降主義”表述他的錯誤是不適當的,而恢復用“右傾機會主義”更符合歷史實際。
如何正確看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內出現的三次“左”傾錯誤歷來是黨史界的一大難題,此次修訂對此作了新的表述,在指出“左”傾錯誤及其危害的同時,把當時領導人的錯誤看做是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這些錯誤的發生有著深刻、復雜的主客觀原因和不可避免性。為此,新書一是從標題上作了弱化處理;二是根據三次“左”傾錯誤的不同情況,對其表述作了區別,即第一次稱為“‘左’傾盲動錯誤”(不出現瞿秋白的名字),第二次稱為“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不出現“主義”二字),第三次稱為“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全面反映黨的領導 新的分析和詳細論述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黨史學界已作過許多闡述,新本充實了黨領導的各個根據地的斗爭,特別是增寫了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斗爭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戰爭的內容;除補充黨領導的國民黨統治區斗爭和南方局工作的內容外,還新增一節論述黨在淪陷區的工作方針和部署以及黨領導的淪陷區人民抗日斗爭的情況。此外,書中擴充了國共兩黨配合作戰和國民黨正面戰場對日作戰的描述,補寫了臺灣、香港等地所進行的抗日戰爭。這樣,既突出了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也突出了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主戰場的歷史作用。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說明這個問題,新本加強了黨在這一時期對一系列方針政策進行總結的內容和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敘述以及對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的論述。黨史專家普遍認為,加強這方面內容,對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對提高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自覺性,具有現實意義。
新本充實了黨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的內容。一方面加強了對以學生群眾為先鋒的愛國民主力量同國民黨政府之間斗爭的敘述,另一方面增寫“城市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加強”一目,用一些生動的例子,專門講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地下組織,開展與人民解放軍里應外合,策應勝利的工作,從而突出了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各條戰線上對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作出的貢獻。
解放戰爭為何在短短幾年就取得勝利,新本黨史第一卷對此作了深入分析和詳細論述。劉益濤介紹,新本將原上卷中最后一節“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和偉大意義”單列出來作為全書的結束語。
來源:《北京晚報》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