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馮氏大片《夜宴》經過十天、五市的“媒體點映”以及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的非競賽展映之后,終于向中國的普通觀眾撩開了帷幕。
《夜宴》仍然沒有擺脫國產大片“近親繁殖”的怪圈:無一不是統(tǒng)一的葉錦添的美術、譚盾的音樂、袁和平的武指加上鮑德熹的攝影
★ 文/周黎明
談論“大片”,必談豪華的陣容、浩瀚的場景、天價的預算。最適合拍成“大片”的類型是史詩片。但除了《魔戒》等少數例子,最終觀眾或多或少都會失望。
和前國產大片最大不同:終于見人了
大片因為什么都大,往往會把電影最重要的因素——人給淹沒了,尤其是人物的個性——文藝作品最閃光、也最不需要金錢堆砌的內容。即便在《角斗士》,人物大多數缺乏立體感。
《夜宴》可貴在立足于人物塑造,尤其是男女主角。這兩個角色融正邪為一體,并且勾心斗角,產生出戲劇的張力。這是《夜宴》比《英雄》和《無極》的高明之處。影片選擇了《哈姆雷特》中比較薄弱的兩個人物,加以強化,挖掘其內心的活動狀態(tài)。這種做法在英美有人嘗試過:《莎翁情史》的編劇曾拍過一部把《哈》劇中兩個龍?zhí)捉巧斪髦鹘堑摹毒既俗有∶鼏韬簟?1990);還有著名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寫過一部以皇后和小叔子為主角的小說《Gertrude and Claudius》,均獲得一定的反響。
跟原著《哈姆雷特》不同,章子怡塑造的皇后不是王子無鸞的親生母親,而是他的后媽,比他小四歲,而且兩人之間曾有過一段戀情。這個設置是因為章子怡的年齡,還是受到《雷雨》的啟發(fā),不得而知。婉后的身上充滿了矛盾:跟莎劇對應人物葛楚德一樣,她顯然不是小叔子謀殺兄長的同謀,內心也很清楚事件的真相;她對王子有感情,欲救他免遭其叔的魔掌。但跟原劇不同的是,她對新任丈夫的滿足不再僅僅是由王子的口頭指責表現,而是上升到肉欲的視覺呈現,并且成為她“走向黑暗”的原動力;更有甚者,她包藏著當女皇的野心。
這些設計,為章子怡提供了絕佳的表演平臺。這個人物,不再是跟王子同色調的優(yōu)柔寡斷型,而變成了一個典型的黑澤明女角,糅殘忍、潑辣、柔腸寸斷于一體。章子怡對許多大起大落的戲份拿捏得很好,心理過渡也沒有忽視。
葛優(yōu)扮演的厲帝從形象和氣質上看,頗似《哈姆雷特》中的對應角色克勞迪斯,色厲內荏,陰險惡毒。但他身上多了一層愛江山也愛美人的雙重性,他和婉后的那段床上親熱戲是神來之筆,使得他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壞人”,而是被“色”軟化為令人憐憫的小人。然而,他的死卻依然顯得突兀,原因是前面的戲對他“軟心腸”的鋪墊太少,劇本中缺少必要的性格反襯。
與兩位主角相比,吳彥祖的王子無鸞、周迅的青女、黃曉明的將軍兼青女哥哥殷隼、馬精武的大臣兼青女老爸殷太常則黯然失色。尤其是大臣,原劇中的描寫堪稱精彩絕倫,說出了很多流芳百世的臺詞。
吳彥祖的戲份跟葛優(yōu)相當,但相形見絀。莎劇中,他的彷徨演變成對生命價值的探求,成為一個藝術成就高不可攀的戲劇形象。本片中,他如一葉孤舟,總是在錯誤的時刻登場,完全成為這個王國里任何勢力的配角,在愛情和謀殺中均充當了一塊令人不便的絆腳石。
笑場不是葛優(yōu)的錯
《夜宴》中的部分臺詞在影院引起數次笑場。這是該片最明顯的失誤,但未必是最大的不足。
影片同樣在服裝、布景、配樂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這種出色更重要的是跟影片的整體風格相吻合。遺憾的是,這種統(tǒng)一性在臺詞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缺憾。
《夜宴》應該有一定的話劇味,關鍵是,這種腔調必須從一而終,不能說改就改。從題材和風格來判斷,該片的臺詞應該文縐縐,但不應出現觀眾無法聽懂的字句,更不能出現現代口語。不幸的是,影片中出現了以下幾類大煞風景的詞匯或句子:一、很家常的口語(如“你把被子蹬了”);二、一聽就知道不可能在古代出現的詞匯(如“藝術家”);三、很西洋的句式(如“穿越死亡的幽谷”);四、某些古人用、但現在被現代用濫了的成語;五、比整體風格更古的語句(如“跪乎,不跪乎”)。
語言是有生命環(huán)境的。某個詞匯若單獨出現,可能并不怪異,但出現在這部影片中、由這個人物說出來,也許觀眾反應就會適得其反。造成這個相反效果的人物經常就是葛優(yōu)。
葛優(yōu)身上背負著太多馮氏經典喜劇的包袱,相當一批觀眾會慣性地把正劇或悲劇的臺詞也朝那個方向來詮釋。依筆者之見,葛優(yōu)演厲帝并非錯誤的選擇,問題出在該片風格不一致的臺詞多數分配給了這個角色。
這里還包涵著寫實和程式化的矛盾。對于拍慣都市喜劇的馮小剛導演來說,捕捉現代生活的脈搏是他的長處,在此類影片中,馮氏臺詞不僅幽默,而且精準。但古裝片的臺詞往往不是寫實的,需要拿捏精到的程式化,說得好聽點是“升華”,說得不好聽就是“矯揉造作”,但那需要超越現實生活的文學造詣。但凡受過教育的人,誰都可以編出幾句半文半白的話、來一段洋腔洋調的抒懷——難的是,整部戲保持一致。
然而,臺詞串味和葛優(yōu)被笑場,對于外國觀眾就不是問題了。臺詞翻譯成英文,無意中經過了一道風格統(tǒng)一的工序;而且外國觀眾不熟悉葛優(yōu),不會帶著習慣眼光來看他該片中的表演。因此,該片在海外的確沒有引發(fā)笑場。
《夜宴》沒有本質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臺詞風格混亂不是《夜宴》一部作品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早在《無極》中已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倒是在《英雄》里,那種舞臺腔基本上還是屬于同一個模式,并沒有忽上忽下的抽風。
這幾部影片的共同特點是重視覺效果,輕劇本創(chuàng)作,也許跟張導是攝影出身、馮導是美工出身有關。臺詞不過關,是編劇創(chuàng)作能力問題,對于導演則是判斷能力問題。我們現在缺乏的正是以文學、話劇、戲曲起家的影人,因此,在一切美侖美奐的所謂大片中,文學功底便成了捉襟見肘之處。
《夜宴》有瑕疵,但它沒有走《無極》的老路,沒有像《無極》那樣進入坎普的境界!稛o極》整體上極為夸張,不用胡戈惡搞,它本身已帶有無意識的自我搞笑!兑寡纭穼τ凇岸取钡陌盐找獪实枚,它雖然大方向跟張藝謀相似(如竹子、紅布等),但很多細節(jié)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色彩要比典型的張藝謀影片更為低調,布景更重質感,更接近歐洲油畫。
遺憾的是,《夜宴》也沒有本質上的突破。馮小剛在好幾處有創(chuàng)新的意圖,但淺嘗輒止,沒有淋漓盡致。王子和婉后那段打斗,分明是一種性愛的替代,本可以如癡如醉,但卻點到為止;王子和青女的那段,也應該可以做到極致。簡言之,張導做加法的地方,馮導均采用了減法。減法固然是良策,但某些場景是可以處理為乘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