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0日電 中國農業科學院葉志華研究員日前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部門也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措施,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既做好供給方的教育引導,又建立健全制度,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應該說,整體上食品安全的狀況是在好轉。
葉志華說,食品安全狀況和老百姓的感受有點距離也是因為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并不代表著安全狀況越來越差。比如過去老百姓想的首先是吃飽、有得買,經營者想的也是把量做大;而現在消費者選擇的余地更大了,開始講究健康、營養和安全,我們的檢測手段也更多,所以感覺上食品安全在不斷出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現了食品安全問題、然后將其暴露出來、加以討論解決并提醒老百姓注意,這也是一種進步。此外,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將于11月1日正式施行,這將有利于建立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
葉志華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農產品安全立法的國家。在此之前的《食品安全法》只管餐桌,不管原料;《產品質量法》只管工業產品,不管農業產品,對量大面廣的農產品的監管無法可依。《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確立了一系列監管制度,如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生產記錄制度等,在遵循全程監管的基礎上,重點對農產品生產源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生產過程加強管理,有效把好食物入口的第一關。
他同時也談到,至于說改觀,我想這肯定是一個過程,因為不論是經營者素質的提高還是市場環境的成熟健全,都需要一個過程。國家會不斷完善制度,但也可能不斷發現新的問題。(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