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眼中"表叔"的變遷
文/吳小軍
最早接觸到"表叔"這個詞是"文革"期間聽"樣板戲"《紅燈記》,劇中李鐵梅的一句唱段"我家的表叔數不清"。她的"表叔"是指抗戰時期搞地下活動的共產黨人。但"表叔"作為港人對內地訪客的別稱,正確的理解應當是鄉下的窮親戚。
"表叔"不再是鄉下佬
即便是80年代初,在香港的國際機場接素不相識的內地客,據說不用打牌子,也很容易辨認。當時流傳的訣竅是:明光锃亮的三節頭皮鞋,看上去不知哪里有點兒不對勁的西裝和東張西望的眼神。窮親戚嘛,時不常遭點兒不待見也是正常的。聽說當時要是在香港購物說普通話,售貨員肯定對你不如對其他顧客那樣態度殷勤。
隨著內地經濟持續發展,港人也開始發現"表叔們"變了,在國際名牌店里購物竟也氣定神閑。去年到港人均消費最高的一個由幾十名上海游客組成的旅行團,人均消費4萬多元,這樣的"表叔"豈能小視?
"表叔"游港更便捷
7月28日起,廣東東莞、江門、中山及佛山四個城市的一千多萬居民,可以以個人身份來港旅游。北京和上海的二千多萬居民9月1日后也可以以個人身份游港。7月28日當天,香港股市中零售及旅游相關股票的價格直線上升。
香港商家們萬分擁護更多內地城市開放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旅游。他們的支持可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落實在行動中。要善待內地客已成為商家們的共識。
香港旅游發展局負責內地市場的公關部高級主任劉伊雯說,香港一直在市民中推廣好客之道,從7月到9月舉行為期兩個月的"好客月",希望吸引200萬游客。
對"表叔"禮遇有嘉
香港作為大商業中心,整體服務水平都較高。不管你用英語、普通話還是夾生的粵語與售貨員交流,基本上都會有比較愉快的購物經歷。
香港規模較大的商業中心的一樓一般都是檔次最高的國際品牌專賣店,一般那里的售貨員都比顧客多。雖然售貨員一眼就可以從你的穿戴上大致判斷你荷包中銀兩的多少,但光看不買也不會遭白眼。
在連卡佛店,你經?梢钥吹酱箨戭櫩妥诘偷噬显囆,售貨員熱情地半跪式服務;在周大福金店,你經?梢钥吹浇Y伴而行的內地女游客,一邊飲著店里提供的免費涼茶,一邊在售貨先生或小姐的耐心介紹下挑選價格不菲的白金項鏈或鉆戒;在內地客很愛去的"莎莎"化妝品店,售貨員可以根據你提出的價格要求為你詳細介紹各種化妝品的性能,你可以一分錢不花地試用多種化妝品。
雖然店里的打折商品都會用中文注上"不退不換",但只要是他們認為合理的要求,比如樣式相同的鞋,出門后馬上用白色換雙黑色的,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在銅鑼灣等繁華商業中心,很多商店可直接用人民幣購物,兌換人民幣的路邊店也隨處可見。
過去每逢舉辦國際盛事,香港接待外國游客方面都做得很好,但"五一"、國慶黃金周等時間接待內地游客時,就顯得馬虎和混亂。為此香港《文匯報》還發表專門社評《內地客不再是"鄉下佬"》,提醒旅游業乃至整個社會,在善待內地游客方面,心態有待改善。
(摘自《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