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現象”中國教育的誤區?
文.楊林
韓寒是什么人?17歲,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一學生,以他出眾的寫作業績和同樣出格的數理化偏廢,被標榜為“偏才”,成為教育界、文化界爭論的一個熱點。今年湖北省的一篇高考作文,就以《為韓寒讓一條道》為題,為韓寒要求進入大學的特權,這篇作文得了滿分。
因期末考試7門功課不及格而留級的“高才留級生”韓寒,其第一部長篇小說《三重門》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3萬冊,3天告罄,20天內加印了4次共10萬冊,據說仍供不應求。近日,其隨筆集《零下一度》又已出版,成為熱心的學生讀者搶購的書。不少人為韓寒驚訝叫好,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韓寒是個“問題少年”,很多人在為韓寒的處境和未來擔憂,也有很多人就此探討起教育問題來。總之,韓寒已成為一個不能不關注的文化現象。
“狂妄小孩”的“狂語”
韓寒在《三重門》中演繹“愛情理論”和“文學理論”很有意思:“人類有一個大趨勢。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侶要像牛奶,越嫩越白越純越好;女人眼里的理想伴侶要像奶牛,越壯越好,并且能讓自己用最少的力擠出最多的奶!薄拔膶W好比一個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見就頓生向往。搞文學工作的好比是這個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殘……『搞文學』里的『搞』作『瞎搞』、『亂弄』解釋,更恰當一點可以說是『縞文學』或是『槁文學』!
韓寒是個比較“狂”的小孩:自稱20歲前不讀外國文學作品,不喜歡語文書、作文課,因為他仇恨這些賺人錢又扼殺人個性和創造力的東西。欣賞王朔、余華,認為比余秋雨真誠。欣賞錢鐘書的《圍城》,自認為自己的寫作也像錢鐘書。評價郁秀的《花季·雨季》是少年合唱團,寫得再好也不過是個“領唱”。
在《零下一度》這本新書里,韓寒又把劉墉和瓊瑤這些紅人兒涮了一頓!皠④莻不折不扣的小男人,把我們男人的臉都丟光了。”“以前瓊瑤阿姨還可以吧,但現在可能是越來越老,沒人愛了,只好漫無邊際地幻想以自慰!
他說自己是個“雙差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晚自習不做作業,寫小說,高一期末考試數理化3科考試成績加起來,不足60分。但他似乎很滿意自己的這種“狂”態。
韓寒的自白里寫道:“1995年,初中,不快樂地混日子,發表文章……1999年,過把癮就死,于《新民晚報》上抨擊教育制度……2000年,千萬別把我當人,我成為現象。思想品德不及格,總比沒思想好,……有人說我無知,那些沒有文化只有文憑的庸人!ぉの覀冎员,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規矩。”韓寒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反對現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就我而言,理科已經對我完全沒有意義。對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數學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絕對足夠了,理化也只需學一年,如果今天的學習只為了明天的荒廢,那學習的意義何在?”“所謂教科書就是過了9月份就要去當廢紙賣掉的書,而所謂閑書野書也許就是你會受用一輩子的書。現在的教材編得實在太那個,就拿我比較熟悉的語文來說,真正有藝術欣賞性的梁實秋錢鐘書余光中等人的文章從來見不到。至于英語,我一幫從澳大利亞學習回來的朋友說,空學了6年英語,連筷子、叉子、鹽和廁所、草紙都不知道怎么說,只知道問人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一些廢話來寒暄!表n寒以自己的《三重門》非常自傲,并以此希望能讓語文教育界和中國教育部門好好地反思、用心地反思。其口氣之大,令人咋舌。
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社會上不少家長和老師都對韓寒目前這種狀況表示擔憂,怕會把其他孩子影響壞。應試教育是中國歷來選拔人才的傳統做法,偏才總是很難得到理解和接受。一些人認為,韓寒把寶都押在寫作上,萬一在這條道路上不是很成功,其他選擇他就很難進行了。而且就是寫文章,韓寒的選擇也太年輕,寫文章必須要有生活和知識的積累,人生應該接受各方面的訓練,過早誕生的天才可能夭折得也早,何況他其實只比別的孩子多了些叛逆,多看了點書,也為自己的不足多做了些掩飾而已,這并不能證明他以后就能成得了大家。有些人倒是欣賞韓寒的“偏性”,甚至寧可自己的孩子也是個偏才,因為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會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他的人生才不會有遺憾。何況現在成才的路很多,可以讓孩子自由地發展。
青年學者楊東平從教育體制上分析了“韓寒現象”,認為這是學校教育中全面發展的目標和統一標準與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特長之間發生的激烈沖突。學校教育與工業生產最大的區別應在于因材施教,而不是忽視學生個體差異,而進行的大規模、相同標準的培養。
究竟應當提倡“全面發展”還是鼓勵“個性發展”,早在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兩次展開過討論。學校教育中的確存在將“全面發展”誤解為“平均發展”的問題,當時的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批評學習蘇聯過程中照搬蘇聯經驗的問題時,也提出對“全面發展”的口號要研究,建議提“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相結合”。80年代的討論集中在學理的層面,認為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并非純粹教育理論,“和諧發展”的提法更為可取。因為“全面發展”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但由于過于高遠而不易操作。
一個相反的實例是,在體育和藝術領域,“單項突出”、“片面發展”這樣的標準是被接受和承認的。我國的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比其他學科的教育更有成效,這也是一個重要實證。
從社會現象來看,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新聞炒作行為,是現代人浮躁、望子成龍、不擇手段的一種虛脫現象。孩子出書已成為書界“奇觀”,甚至被不少追名逐利的人當作孩子的登龍術。這也許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壓力。
令人喜還是煩
以韓寒為首,一批80年代出生的人殺入了文壇,他們自稱自己在搗亂,令不少文壇中人或者大跌眼鏡,或者憂心忡忡。最好笑的是,本來幾個70年代出生的人還沒讓文壇清凈下來,還在為誰能代表、誰不能代表70年代而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80年代的晚晚生代已經殺將到了。有人解釋為什么叫他們“晚晚生代”,因為70年代被不少人約定俗成地稱為“晚生代”,那他們就只好叫“晚晚生代”了。
這些晚晚生代,有7位因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上獲獎而被免試上大學而一夜之間名播全國,他們中不少人正在寫大部頭作品,有的已經在聯系出版社。還有一路來自網絡。如1980年出生的顧湘,以“紫霞”的名字在網上發布小說《安全出口》、《點擊1999》,受到關注,其書《點擊1999》也已出版。趙亮晨,網名是pulp,出了第一本書《標題待定》。陳幻,1981年生,網名“水晶珠鏈”,拿過首屆榕樹下網絡文學獎。瀋陽15歲的張天天以一部“再版6次銷售一空”《真心英雄》引人關注。年初山東11歲的龍龍寫了10萬字的童話被某報連載,前兩天河北又出了一個12歲的陳霽,從10歲起用電腦進行寫作,兩年來已創作短篇童話十幾篇,達十幾萬字。
《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三重門》編輯袁敏說,我們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時,比他們幼稚多了。他們的眼界、認識水平、內心世界是成人不了解的,他們的筆墨真是漂亮,讓人驚訝!王蒙看見韓寒在一個小時內寫出的命題作文《杯中窺人》時就欣喜地說,我們可以擱筆了。
但不少人對韓寒這批作者并不看好。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白墨認為,作為一個中學生,韓寒具有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但僅此而已。這些文章的共同缺陷是:思想貧窄,語言常有故作高深的痕跡。對于這些晚晚生代,中學生的寫作訓練應以平實真切為要,而不是追趕時尚,模仿大而無當的標新立異。北大社會學系博士陳石認為,韓寒寫作方法也不出中學生記敘文的范式。僅僅是中學生記敘文平鋪直敘的反映,語言也很直白。他自詡的所謂“針砭時弊”并未達到,沒有說出比我們在小報上看到的更多的東西。韓寒不僅模仿時尚,也模仿傳統。許多論者看到他的聰明過人、少年老到,實際上這都來自于他的模仿才能。韓寒和他的推崇者都以他為新銳先鋒人格來說話,但我感到韓寒是一個非常錯位的人。一方面他秉承傳統文人(如果說他對傳統有所借助的話)懷才不遇后的自視過高這樣一種心態,另一方面他拒絕現代社會對他任何可能的限制,但又需要現代社會對他個人做無限張揚和肯定。
許多網友發表意見說,這是社會太寂寞的緣故。商業利益驅使“韓寒現象”的出現,促使晚晚生代的學生們都拼命想在擁擠的文壇站住一腳。但這種商業行為很可能會毀了這些孩子,使他們變得更加狂妄,使那些本來就十分幼稚的想法、每一個孩子都會有的叛逆走向極端。這就很可能會毀了他們的一生。這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對韓寒問題我們不應被輿論、被炒作性的現象誤導。當前由于片面地贊揚所謂創新、個性,使整個社會文化越來越浮躁,慫恿越來越多的人,特別年輕一代在泡沫中舞蹈,這是危險的。
摘自《深圳周刊》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