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創業人周云帆自述:我的留學與創業
文.何民
“一進入清華園,我的目標就非常明確--我要去斯坦福!”
每一個知道我經歷的人都會慨嘆:太順了!也許吧,從北京八中到清華大學,再到斯坦福,再到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ChinaRen.com的首席行政執行官,一連串名牌打造的康莊大道。有人說想得少的人做得多,這可能是我順利的根本原因。
一進入清華園,我的目標就非常明確--我要去斯坦福!原因有三個:首先我學的是電子工程系,全美EE(Electric Engineering)學科排名中斯坦福傲居榜首,其次才是麻省理工,伊利諾伊,柏克利和加州理工學院。其次,斯坦福誕生了太多偉大的公司,HP、CISCO、YAHOO!、SUN……在這個IT時代,我必須用偉大來形容他們,他們真真切切地促進了整個世界的interaction。作為這些偉大的公司的母體,斯坦福一定有她獨有的學術空氣和培養模式,我渴望置身其中。最后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母親曾于八十年代赴美考察,算是讓我對斯坦福有了一點點間接的感性認識,那片沐浴在加州陽光中的褐墻紅瓦,那個擁抱亞太文化,滋養著硅谷,又承載著美國大西部文化的大學確確實實地吸引了我,我要去斯坦福。
認準了斯坦福,我在清華園的任務就非常明確了:學習加鍛煉。進入斯坦福被認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和眾多考托考G的學子一樣,我的刻苦程度,公平地說,處于平均水平左右。
鍛煉是因為當初清華有這樣一個口號: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算算看,從23歲大學畢業,一直得努力到73歲才不枉清華的栽培,所以身體是最首要條件。
TOFEL和GRE考完后,空閑時間突然多了起來,我很快給自己找了一個新目標,給希望工程做一個網站,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這可能是我當時惟一力所能及為社會做的一點實事,卻沒想到這份單純出于責任感的工作竟給我的未來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種子。
在本系所有的同學中,我的成績排40多名(共200人),而排名在我之前的有20多人報斯坦福。仔細閱讀過斯坦福的招生簡介后,我發現斯坦福是一所非常重視學生社會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學校,她非常重視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實現目標的能力,所以在寫個人陳述的時候,我特別針對斯坦福大學單獨寫了一份,強調了我最吻合斯坦福要求的優點。
功夫的確不負有心人,1997年,剛剛拿到清華大學的畢業證書,我就奔向向往已久的斯坦福了!
“在斯坦福就像一臺全負荷運轉的電機”
終于到了斯坦福,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幾乎沒來得及去體會浮云游子、落日故人的感覺,就像一臺全負荷運轉的電機工作起來。學習、工作、鍛煉對我而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積極的狀態也許就是我一路順風的護身符吧。
斯坦福,校園面積35平方公里(驅車繞學校一周也需要近半小時),學生人數一萬三千多,是一所建立于1891年的私立大學。據說是由一個15歲就離開人世的男孩的父母傾全部資產營建的。最初他們只是打算用這筆錢幫哈佛修建一所學院,被哈佛人傲慢地拒絕后,夫婦倆決定建立這所以他們姓氏命名的私立大學。
電子工程和工商管理專業一直是斯坦福的長項,這就使她能同時為硅谷輸送才財知識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硅谷也為斯坦福提供了最鮮活的案例和最便捷的實戰場地。
斯坦福可以為剛入學的新生提供住宿,在挑選室友時,我毫不猶豫地挑選了美裔同學。對于新環境,我喜歡把自己完全地投入進去,而不是盡量地維護舊程序,給自己一個能夠偷安的小氣候。
美國的學年制度有兩種,學期制和quarter制。斯坦福采用的是quarter制:每個quarter歷時十個星期,這就無形中加大了學習的壓力,你會要求自己用一quarter的時間去完成一學期的事情。
初到斯坦福,記得學得最苦的一門課不是機電類,倒是演講課。盡管每個留學生初到美國時聽課都有一種鴨子聽雷感,但是自豪地說,清華的好基礎和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幫我打造了全A的成績單,貨真價實的全A,A-都沒有。獨獨演講,作為一個英語非母語的學生確實感到難度較大。難,就下功夫,下功夫,就有收獲。最終演講課的成績還是A,在40位美裔學生班中拿到僅占30%的A,現在想來還是很自豪的。
斯坦福有將近500個學生社團,為了迅速融入新環境,我參加了斯坦福中國學生會的競選,競選中提到的公益活動設想引起了所有與會者的注意。也許是我的沖勁和熱情打動了在場的同學,我,一個很標準的freshman以第一高票當選學生會主席,當然,是副的。
設立目標,再去實現,這也許就是每個人獲取自信的源泉吧。很難想象一個充滿幻想而不行動的人是自信的,同樣,有目標同時也在為目標努力的人,才往往對自己有最準確的定位,也往往擁有切實的自信。
回國沒商量!
雖然一入清華我就認準了斯坦福,但腦海里卻從未出現過“移”字的閃念。我從來沒想過把拿綠卡當作在美學習的目標,人說有三種人會在拿到學位后選擇回國:一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二是國內家境條件非常好的,三是在國外混不下去的。我在進入斯坦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成就一個中國人自己的網絡奇跡。Yahoo!,Ebay,我的師兄們不斷創造著那些別人想也不敢想的事實,我對未來的設想卻因此一點點地清晰起來。
1998至1999年期間我分別五次往返于太平洋東西海岸,1999年12月,國內的IT業出現了飛騰前的種種徵兆,從贏海威時代的解凍時期,到新浪、搜狐、網易的春江水暖,互聯網這條大河即將進入“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時代。
1998年12月16日上午,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將亞馬遜網絡書店的股票目標價格,由每股150美元提高至400美元。那段時間,華爾街內凡是與網絡有關的股票都牛氣沖天。一天內,“亞馬遜”的股票成交了1700萬股。到當天收盤時止,“亞馬遜”的市值上漲了20%,高達150憶美元。總裁萊昂納德.里喬從事圖書零售業35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這就是互聯網。雖然亞馬遜當時仍在以每年數百萬美元的速度虧損,每一個明眼人都看到了它的發展潛力。用互聯網最大限度貼近國人生活,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目標確定后,剩下的就是分步實現。在當前的中國推廣電子商務有兩個瓶頸:電子劃帳和物流。考察當時中國國情,實現信用卡劃帳的網絡硬件基礎和網民的心理基礎都不具備,價格合適服務便利的快遞系統也不具備,開展電子商務還不成熟,所以我們確定了一個貼近國情的現階段目標:培養國人對網絡的親和感和國人的網絡生活習慣--建立全球華人最大的虛擬社區。先修渠,再引水。
確立了虛擬社區的方向,我便一邊注冊公司,一邊進行虛擬社區的總體規劃,一邊完成斯坦福的學業。立名時的ChinaRen.com也是得來頗為費功夫。如何利用一個英語名詞體現公司東方文化和西方技術的統一,體現新銳時尚的感覺和虛擬社區的內涵,ChinaRen.com忽然出現在我們面前,真是佳名本天成,我們偶得之。China加上漢語拼音的人,簡單又全面地體現了我們的全部理念。
在斯坦福的最后兩個quarter里,為了襁褓中的ChinaRen.com,我不得不做起了空中飛人,選課時從最易拿學分的seminar(講座)入手,聽了許多大公司的CEO在斯坦福舉辦的講座,既節省時間,又學到了許多管理實務等非常實用的知識。眼看著畢業將至,我只好放棄了一直同時攻讀的經濟系統工程管理碩士,以全A的成績拿到了電機工程碩士學位。
1999年6月,ChinaRen.com終于在北京成立。回憶斯坦福的兩年:有汗水,沒有淚水;有辛苦,沒有辛酸;有面臨困難的深思,沒有灰調暗淡的絕望。全部的感慨只用四個字即可包括:青春無悔!
摘自《大學生》2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