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多倫多
1月3日晚上7時,加拿大多倫多。再過半個小時,“五洲同春”演出團的首站演出就要開始了,團長陳邁、副團長張希和……所有演職人員心里都捏了一把汗。雖然大家都微笑著招呼觀眾,但看得出來,他們心里都緊懸著一根線。
隨著《春節序曲》的播放,20個身穿紅色水褲的姑娘提著燈籠魚貫而入,載歌載舞。臨近結束,身著節日服裝,手拿鞭炮、雙魚的本地兒童擁上舞臺,又蹦又跳,把中國人在傳統節日里熱鬧歡騰、喜氣洋洋的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頭一個節目成功了,大家緊繃的心輕松了些。岳璐的表演落落大方,在舞臺上如蘆花飛舞般有動有靜。肉孜·阿木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和《達坂城的姑娘》把新彊人的熱情奔放、能歌善舞表現得極為酣暢。
節目一個一個演出,全體團員的心情逐漸放松,演員們的表演也不斷掀起陣陣高潮。薩仁呼一首《贊歌》音域寬廣,訴說著蒙古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把《夜深沉》演奏得極富中國氣派,蕩氣回腸。現代柔功把男女身體的剛毅和柔美結合在一起,呈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
“你們的節目真得很好,質量很高,這次沒有白來。謝謝你們的演出!”一位剛剛看完節目的僑胞拉著演職人員的手,不停地夸贊。
這句夸獎,樸實無華,卻是對全體演職人員的最高褒獎。觀眾看到了美麗,演職人員感到了欣慰。演出前的焦頭爛額到了此時此刻已恍若隔世。
1652與1552
1652與1552是房間號。
1652是“五洲同春”藝術團副團長張希和的房間。當地時間1月2日2時,剛剛經過16個小時的飛行,所有“五洲同春”演出團組委會成員就聚集到了副團長張希和所住的1652房間,包括導演組、音響、舞美、當地僑團組成的后勤工作人員。此時,張希和面色凝重,耳邊傳來的盡是些不利的消息。
“劇場以前是個音樂廳,舞臺太大,我們以前做的幕墻好多都用不上。”舞美抱怨。
“節目主持人是用英語,但是我們好多觀眾是華人,沒有漢語怎么能行?”當地僑團成員如是建議。
“劇場目前不安排彩排。”負責劇場事務的工作人員報告。
張希和火了:“不是說好了彩排的嗎,日程都是這么安排的,怎么能說改就改呢?”
“老外們說是周末,要是加班還得多付些工費。”工作人員道出了實情。
“沒問題,多拿些錢不是問題,我們必須搞好演出,不彩排不行。”張希和斬釘截鐵地做出決定。至于其他,導演組和舞美組、音響組早上8時就去劇場,商量怎么裝臺。主持人的主持語言問題,也改了中英雙語。
1552是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此次演出團團長陳邁的房間。1月3日,他剛剛飛抵多倫多,就召開緊急會議,把非業務方面人員做了分工:有的負責聯系領事館,保證演出的安全;有的搞統籌,保證紀念品的順利發放。開場前的酒會,因有加拿大主流社會和政治人物參加,儀式形式、嘉賓致辭等細節問題也都一一做了安排。
湯姆森音樂廳
“思夢、鄭悅,帶出你們的表情,把動作打開。”北京舞蹈學院的王芳老師一遍又一遍地指導著自己的學生。他們的節目《春》是開場戲,效果好壞直接關乎演出的成敗。
音樂廳舞臺很大,又沒有平常劇場的一層幕和二層幕遮蔽,原來彩排時考慮到的位置都得重新定位。王芳老師是編導,她沒有拘泥于以前的編排,而是根據現場的情形不停地對原先的動作重新編排,舞蹈隊的十幾位姑娘也不厭其煩地修正著她們動作。
岳璐是開場舞蹈后第二位上場的獨唱演員,一首《蘆花》唱得余音繞梁,嗓音的純美引得一片叫好聲。但美中不足的是,舞臺表演的功力略顯不足。導演提出了意見,她也做出了修改,但舞臺效果還顯不夠。臺下的張希和坐不住了,在岳璐演唱的時候就帶著她不停地走臺,結束之后還反復指導,講解舞臺技巧。
“樂府畫韻”是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檔節目,舞臺中間一位書法家奮筆疾書,兩位畫家也潑墨揮毫,筆走丹青。舞臺右邊古琴聲不斷,左邊的音樂家橫笛作聲。一位舞者將太極寓于舞蹈之中,在舞臺右邊舞蹈翩翩。五個單元意蘊深遠,但各成一體,缺乏統一。在團長、導演的建議下,吹笛的藝術家改變靜態的表演,而是游走于舞臺中間,讓觀眾把視線不斷地從書轉到畫,再轉到古琴,然后太極,最后定格在橫笛。這樣一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五項內容渾然一體,融會貫通。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殊不知,一臺節目要成功,不僅要靠各個演員的精湛技藝,也離不開工作人員臺前幕后的兢兢業業。聽到多倫多僑胞的由衷稱贊,神經一直高度緊繃的“五洲同春”演出團全體人員終于可以放松身心,綻放心滿意足的笑容。(楊子巖 文/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