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笑星馮鞏在春節晚會上的作品的歸類越來越有點讓人看不明白,明明是小品卻偏偏說成是相聲。在第四次彩排的現場,當馮鞏的情景相聲《咱村的事兒》表演完畢之后,記者身邊的觀眾不禁提出了質疑,他們表演的究竟是小品還是相聲。
今年語言類節目總體上還說得過去,火爆的場面也不少。李金斗等人的相聲《免費電話》,黃宏、牛莉、雷恪生的小品《老譚》,郭冬臨和邵峰表演的小品《回家》等節目現場“笑果”不錯。笑星馮鞏和李志強一上場,觀眾就覺得納悶,半個大西瓜,一籃子瓜果梨桃,一壇子端起來就可以喝的水,道具齊全,這擺明了是要表演小品。可是,主持人卻說這個節目是情景相聲。沒有“貫口”,沒有“柳活”,上來就是扮演角色。一個村長、一個八路軍戰士,這樣只有幾句臺詞的小角色對于這些年一直演影視劇的馮鞏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只是讓幾位觀眾納悶的是:這種表演方式不就是小品嗎?和“說學逗唱”見長的相聲有啥關系?而以往兩年也曾有媒體對于馮鞏的小品化的相聲有過不同的聲音,特別是對于2006年馮鞏、朱軍、牛莉表演的《跟著媳婦當保姆》,以及朱軍、馮鞏表演的《笑談人生》進入“戲曲曲藝雜技魔術類”評獎并獲一等獎,讓人感覺“名不正言不順”。
記者隨后撥通了幾位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的電話,雖然他們對此也有不同看法,但是因為是圈里人不方便發表見解。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員堅持認為,相聲和小品還是應當有所區別。他說,相聲的看家本領還應當是“說學逗唱”為主,而小品則是更多地強調戲劇性表演,相聲中加入過多的形體表演會削弱了相聲的語言功能。
隨后,記者采訪了曲藝評論家、中國曲協理事常祥霖。對此,常先生表示,春晚已經是中國的民俗舞臺,它不是藝術拼比的舞臺,不能用純藝術的眼光來看春晚的相聲。“就比如中秋的月餅,你可以用各色的餡,也可以有各種包裝。”他認為,春晚就是要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節目可以風格多樣,用過于苛刻的藝術標準來要求春晚的相聲,是不夠寬容的態度。但他同時指出,如果不是春晚,而是專業的相聲大賽,比如中國曲協的牡丹獎,那就需要一套專業的藝術規范,它是嚴肅的。“如果不符合藝術本體要求的相聲入圍或者獲獎,那我就要問評委:你們的藝術標準到底在哪里?”
常祥霖說,馮鞏這種表演性的相聲出現在春晚舞臺上,是一種創新的表現,也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但同時,如果馮鞏的這種風格引導了一個潮流,那相聲界就應該慎重地對待。(記者:張學軍 張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