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座談研討會,事前不為人知,事后成為新聞焦點。據報道,10月19日的會上,徐沛東、閻肅、谷建芬、李海鷹等40余名“主流音樂家”“痛陳”網絡歌曲的低俗化現象,并聯名簽署“抵制網絡歌曲惡俗之風,倡導網絡音樂健康發展”倡議書。
為此,一周多來,歌手楊臣剛始終情緒低落。他的代表作《老鼠愛大米》在被點名批評的名單之中。他是在次日手機短信新聞中看到這條消息的,“一下子有點懵”。
“這首歌在春節晚會上演唱過呢!”他委屈地說,“不久前我還去谷老師家里拜訪過,她可沒說不好啊!”
徐沛東、閻肅、谷建芬都是楊臣剛崇拜的音樂家,谷老師在他眼中更是一位“慈愛、耐心的老奶奶”。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想不明白,這些德高望重的前輩,怎么會在自己背后“打上一悶棍”呢?
一場座談會引起的是是非非
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會上,惡俗網絡歌曲被歸納了6條“罪狀”:淫言穢語、宣傳色情,辱罵攻擊、歪唱惡搞,矯情做作、無病呻吟,東拼西湊、廢話連篇,佶屈聱牙、語無倫次,嘩眾取寵、庸俗無聊。《大連站》、《武漢粗口》、《沖動的懲罰》、《我愛人民幣》、《你媽是我的丈母娘》、《我是你老公》、《坐在馬桶上抽煙喝茶》等眾多歌曲則被一一點名。歌手楊坤早前發表的“網絡歌曲的泛濫成災讓內地流行音樂倒退15年”的言論被徐沛東特別提出,表示贊同。
一位在現場采訪的記者回憶,會場里不斷播放著網絡歌曲的“惡俗”代表,包括花兒樂隊的《嘻唰唰》、郭美美的《不怕不怕》等,專家們頗有些“群情激憤”之感。其中,尤以77歲的閻肅態度最為激烈。
“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統治紙醉金迷、搖搖欲墜時,白光、周璇的歌也沒有這么低俗,電視上看到的西方夜總會的歌、港臺的一些歌也沒有沒文化到如此地步,這對音樂、對人的心靈是一種褻瀆。”閻肅發言稱。他很為孫子孫女的成長環境擔心,“他們面對的誘惑太多,很容易接受這些,我們這一代唱的很多歌曲他們都覺得太硬,對這些網絡歌曲卻很容易接受,就是覺得好玩……”
關于這次研討會的報道及評論,第二天便刊登在眾多報紙上,網絡媒體更是使出報道、圖片、評論、視頻等十八般武藝,展開各種大討論。多年來圍繞網絡歌曲的爭論被集中放大。
然而,出乎權威、專家們意料的是,與他們期待的反響不同,這些來自民間的評論中,“唱反調”的占了大半。
有人批評:“一群音樂大佬,在諸多網絡歌手缺席的情形下,完成了一次深惡痛絕的批判。”
有人調侃:“我也奇怪,有些年頭不見像閻肅、徐沛東、李海鷹這些享受正局副處待遇的老藝術家的作品了,忽然明白原來老藝術家們都跑去當警察。”
有人叫板:“音樂家,你拿什么抵制惡俗網絡音樂?”
有人質疑:“奇怪了,徐老師當年的《籬笆女人和狗》,名字惡俗不?‘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來娘是娘’,空洞不?無病呻吟不?不是也流行于大江南北嗎?20年后,徐老師也開始正襟危坐,坐而論道了。”
有人建議:“簡單抵制不如良性競爭”,用好的、不低俗的取代低俗的,好讓孩子們有個學習的榜樣,而不是靠貼標簽來擊敗對方,“實際上,這種傲慢與偏見,不僅會貽人笑柄,也是對音樂的傷害、對廣大受眾智商的輕視”。
被批評者也迅速做出回應。據報道,針對這次座談會,眾網絡歌手齊聚北京,對他們認為的“老教條”音樂人進行“聲討和批判”。包括以《香水有毒》走紅的歌手胡楊林、《月亮之上》的演唱者鳳凰傳奇,還有謝華、劉嘉亮、刀郎、湯潮、王強、誓言等人。在會上,眾網絡歌手除了進行猛烈回擊,還聲討這些老音樂人踐踏音樂,嘲諷他們“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饒有意味的是,10月20日晚,在主題為“重視未成年人教育”的記者招待會上,來自美國的一名記者向文化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于幼軍提出了一個問題:“最近,有知名人士和權威人士對于流行在網絡上的歌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并認為對青少年成長沒有好處,比如《老鼠愛大米》等。請問于幼軍副部長,您個人對這個問題怎樣看?”
于幼軍當即回應:“這些年來,網上的音樂創作發展得很快……我們文化部門從中得到一個啟發,就是要主動適應互聯網迅猛發展、廣泛滲透的趨勢和要求,關注網上的音樂、藝術、文化方面的建設和管理。要鼓勵網上的音樂文化活動,這也是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紛爭背后的隱情
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批評,“主流音樂家”們終于坐不住了。
自稱“對網絡不是很熟悉”的徐沛東,這次“感受了網絡的力量”。他不厭其煩地向記者解釋,大多數網絡歌曲是好的,起到了積極向上的社會效果。“是座談會而不是批判會,是抵制惡俗而不是抵制網絡歌曲。不是拿著棒子到處打,不是壓制草根文化……”
他辯解說,自己就是草根出身,“當年我寫很多作品時,也是帶有反叛精神的,受到一些老專家的非議,打擊可多了,那時很覺得委屈。”
他還多次公開借媒體解釋:“我從來沒說過《香水有毒》惡俗”,“《兩只蝴蝶》音樂性還是很強的,而且并不屬于惡搞”,“《老鼠愛大米》算不上惡俗,只是對它的藝術水準看法不一”……
著名樂評人金兆鈞告訴記者,座談會上本有另一種更為理性的聲音,卻被人為地忽視和屏蔽了。他曾在會上強調,要區分“俗”、“低俗”和“惡俗”。“網絡歌曲有相當部分是俗的,對俗的歌曲應該是寬容的態度。我們是抵制網絡歌曲中某一類惡俗的作品。”他還強調有些措施不可取,比如“禁止、堵住”等,“良性的是東風西風自由競爭,不是誰壓倒誰”。
而上世紀80年代因創作《小螺號》受過批判的著名詞曲作家付林的態度則更加謹慎:“網絡歌曲屬于通俗音樂,但在歌詞上又有特征,它必須有網絡化的、娛樂化的語言……我們作曲家也要放下架子,靠近通俗音樂,不要離得太遠。”
中國音樂家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谷建芬在座談會前就表示,自己不上網,也不了解網絡音樂,因此沒有在會上發言。
不只一位與會者透露,在這些紛紛擾擾、欲說還休的背后,是一份以“網絡歌曲惡俗之風”為主題的內參。此次座談會和倡儀書的出臺,便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為“抵制惡俗”而拿出的第一個舉措。
惡俗不惡俗,誰能說了算
一次座談會、一份并不具有強制性的倡議書,卻在社會上引起如此軒然大波。有人評論說,人們真正擔心的是其背后的邏輯,即,“惡”的標簽的濫用可能會破壞一個社會創造與審美的多樣性,進而淪為一種暴力審美或者強制審美。用一句俗話來解釋,就是“看不慣你,所以消滅你”。
然而“包辦審美”的年代已經過去。“藝術這東西,是經典還是垃圾,是高雅還是低俗,‘專業人士’說了也不算,要大眾說了算,時間說了算。這么多人喜歡我的歌,足以說明問題。”盡管飽受批評,楊臣剛卻仍然底氣十足。
胡楊林則更為簡單明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可以不接受,但你不能從道德的角度去批判它。”
不少中年人還記得,1982年,一些音樂家曾出版過一本叫做《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的書,將近五萬字,定價兩毛二。編書的是具有權威性的《人民音樂》編輯部,33030冊的印量證明該書代表了那個年代的主流思想。
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一本掃描自“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藏書”的《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網絡版作為“黑色幽默”在人氣很旺的豆瓣網上流傳,兩個星期時間就爬到該網站讀書榜第六名的位置,而同在榜單的全是新書。
人們驚奇地發現,書中批評的“黃色歌曲”,有些已經成為現在被認定的“經典”。比如《薔薇處處開》、《何日君再來》。
一位網友難以忘記,2006年12月16日,人民大會堂內,一個年近五十的優雅女人(蔡琴),沒有伴舞,沒有太多的和聲,沒有花哨的噱頭,更沒有表演嘉賓,她就站在那里,用低沉的聲音唱著,臺下,陶醉一片。“她唱的,就是這些‘黃色歌曲’。不知道當年寫書的幾個,有沒有去聽?”
時評者“五岳散人”對此評論,如果此次這份倡議書的文本能夠流傳開去的話,不用20年這么長的時間,只需5分鐘之后就已經是笑料了,“原因很簡單,成為幽默感的來源之一就是跟不上時代但又想指導時代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一旦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出來,態度越真誠,獲得的笑聲就越多。”
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徐沛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叮囑:你一定要寫上,我們不是開個會、發個倡議書就完了,明年我們就要舉辦網絡歌曲大賽。
不知道,協會拿出的這第二個舉措,到時候是怎樣一番光景? (周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