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投名狀》后相當長時間,我覺得很沮喪。”昨天,陳可辛當著上海電影節數百名業內人士和記者的面,發出了如此感慨。他說,目前國內銀幕上一邊倒的古裝大片風,無法承載一個國家的文化;而降低大片成本,關注中小投資影片,將是大勢所趨。
昨天,第十一屆上海電影節舉行“發現中國電影資本市場”主題論壇,香港導演陳可辛、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中金公司總裁朱云來等,分別代表導演、制片人、出品方和投資方,暢談中國大片投資等問題。
《投名狀》上映后很沮喪
陳可辛執導的《投名狀》上映后,很多影迷一時無法接受———一個曾拍出《甜蜜蜜》、《金枝玉葉》、《如果·愛》等充滿女性溫情的文藝作品的導演,忽然呈現了一部講述人性最殘忍一面的男人戲。而沒有人知道,陳可辛自己的內心也很掙扎。
昨天,陳可辛當眾講述了自己的無奈:“拍完《投名狀》后,我覺得很沮喪。為了吸引觀眾,導演們必須去拍大片,而不能完全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選擇作品。”他坦言,《投名狀》并非他心儀的題材,但是他受到來自投資方、市場等各方面的壓力,結果導致了如今的郁悶,“希望今后,一切都可以回到比較正常的軌道上”。
曾是香港電影的“痛”
陳可辛指的“不正常”,就是中國大導演扎堆拍攝大片,古裝大片統領全國70%以上市場的怪現狀。
陳可辛說,其實在美國等電影發達市場,同樣出現大片統領市場票房的情況,小投資影片不得不靠諸如驚悚、變態之類的特殊主題和方式奪人眼球;而在中國,因為驚悚等題材受到限制,大片更加以一面倒的姿態出現。“在中國,1億元以上的票房,意味著必須要有1億元以上的投資,因為中國電影的票房目前還不夠支撐商業大片的投資,所以,投資方必須將影片外銷,也因此,影片主題不得不滿足老外的口味,中國電影不再以為本土觀眾服務為主。”陳可辛對此很揪心。
當一個國家的主流電影不再主要為本國觀眾服務,本土電影無法承載本土文化就成為無可回避的問題。“這曾經是香港電影的痛。”陳可辛說,降低大片成本并非不可能,“其實,仔細計算開銷,很多影片都可以將成本控制在1億元以下,而這樣的制作規模,達到2-3億元的票房并不是問題,純粹靠中國市場的票房就可以支撐。根據我了解的情況,在很近的將來,我們肯定可以看到這樣的作品。只有這樣不考慮海外市場的影片,才可以承載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讓片種多元化。”
媒體決定大片“身份”
除了呼吁業界降低大片成本,陳可辛還呼吁媒體正確引導。他指出,事實上,媒體有時決定了一部電影是不是“大片”。
“我國觀眾對于大片的認知很模糊。有人覺得,砸錢多、場面大、明星多就是大片。但是,國內還沒有出現能保證市場絕對火爆的明星,也沒有人能絕對確保影片受歡迎。很多情況下,都是媒體大力宣傳‘這是大片’,人們才意識到某部作品是大片。曾經有報紙花八個版面集中報道一部大片,可以說,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這種情況。”陳可辛說,《瘋狂的石頭》在眾多小成本作品中出人意料地脫穎而出,完全歸功于在媒體中的好口碑,因此,媒體的追捧具有決定性作用,媒體的引導對于中國主流電影的氛圍相當重要。(搜狐供圖)
[投資方回應]
韓三平:應補足產業鏈的缺口
面對陳可辛的當眾訴苦和呼吁,在座的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和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不得不正面回應。他們領銜的兩家公司,出品了《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十面埋伏》等大片,正是陳可辛口中“統領全國70%以上市場”的主要成員。兩位老總都表示,他們關注電影界的百花齊放,并且正積極思考降低大片成本的對策。
江志強說:“大家知道的都是我們賺錢的電影,其實虧本的有很多,只是誰都不愿意提。我們投資新導演,很多是看好他今后的發展,并不要求每部作品都要賺大錢。很多電影,只要不虧,或者不虧太多就可以了。”
韓三平則指出,電影產業有三個掙錢和花錢的大項:拍攝制片、加工制作和影院放片。而我國在加工制作方面的薄弱,成為國產大片削減成本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這個加工環節,包括洗片、服裝、音效、電腦特技及合成等內容,我們的大片,很多都是拿到國外去做這些加工,價格極其昂貴。”他認為,補足這個產業鏈上的缺口,是省錢和掙錢的當務之急。
此外,韓三平認為,加強影片在音像、電視和影院三大渠道的銷售,也是降低成本壓力的主要手段。中影集團正積極致力于農村院線網絡的鋪設,“我們計劃兩年之內在全國農村先建立2萬個固定放映點”。本報記者 孫小文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