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在CCTV-1剛播沒兩天就掀起了爭論,導演趙寶剛的手機也跟著不消停,全國各地的記者都找他給個解釋。趙寶剛倒挺高興,產生爭論是他預想到了的,甚至可以說是親手設計的……
引起爭論的是幾處情節“不合理”,觀眾覺得《青春》開場就有點扯。比如,第一集小家碧玉的錢小樣剛誤打誤識方宇就搭他的車從銀川到北京,路上兩人有說有笑,還同宿一家旅館,有觀眾認為,一見鐘情得太快,不合理;第二集里姥爺死了,幾個孫女在墓地邊燒紙錢還語帶調侃,笑嘻嘻的,觀眾認為這很不嚴肅,不生活。趙寶剛的解釋是:“我要跟你說,真有這些事,你信不信?”葬禮的那場戲幾乎是照搬他父親去世時的場面,“我爸死的時候就這樣,如果觀眾覺得不靠譜,就是我家人都不靠譜了。”錢小樣和方宇也是有真人真事為原型的,“肯定有家長看完拍著腿說,這就是我們家孩子。倆少不更事的小混混,膽兒大著呢。”
央視給《青春》的審片意見是,“很有現實意義。”其實,這些情節在年輕人看來倒沒什么意外,或者說,所謂“合理”之爭是觀眾固有觀念與現代意識之間的不合拍。趙寶剛說:“這些事肯定有人遇見過,只是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邏輯,就成了話題。”制造話題、引起爭論是《青春》的終極目的,片名本身就是個大問號,請觀眾討論、思考和感悟。比如,劇情再推進,恐怕會有人罵錢小樣不像話,害得爸爸癱瘓。有觀眾會覺得這孩子又瘋又鬧又折騰,任性的結果是闖了大禍;也會有觀眾認為,女兒的性格是媽媽教育方式不得當造成的,這是管束太緊的逆反。爭議中,或許家長會反思該怎么教育孩子?孩子了解到家長的立場與想法,如果通過電視劇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會超越一部娛樂作品本身的意義。
兩年前的《奮斗》就是如此,至今被爭論不休。上世紀70年代往上的人總是不理解,《奮斗》全劇何來奮斗?80后、90后竟愛得要死。這其實就是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的不合拍。傳統概念里,奮斗之前必有艱苦二字,陸濤有權爸爸、錢爸爸各一人,幫他輕松掘到人生第一桶金——200萬,他的成功里沒有艱苦,甚至不需要個人努力;而在新青年看來,陸濤不受權爸爸和錢爸爸的左右,最后把他們拋棄了過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在這個歷練過程中成長了,怎么不是奮斗?怎么不是成功?這比掙錢更酷。《奮斗》是把話題融入電視劇的試驗品,當年電視臺看了樣片都皺眉頭,一部不靠情節取勝的電視劇明顯違背傳統收視習慣,市場前景難有保障。沒想到,電視臺還沒播,《奮斗》先在碟市上火了,受年輕人追捧,成為社會話題,趙寶剛得意地說:“《奮斗》難買,《青春》瘋搶!”
在趙寶剛的定義里,《奮斗》和《青春》屬于話題劇。“話題劇得留話外空間給觀眾,設立的情節必須引起爭論,在爭論過后才有意義,人們自然會有所感悟,調整自己的人生,目的就達到了。”故事是傳統的,話題是常新的,在平和的社會環境下,生編出激烈的矛盾沖突很費勁,所以現實題材劇難走出家長里短的框框,當年趙寶剛只聽了一句話介紹就買下《奮斗》劇本,“編輯說,四個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很多東西是反傳統的。就這么一句,我覺得太好了!” 記者 金力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