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間,中影集團新聞發言人翁立向記者透露,電影《阿凡達》上映首周全國票房已達2億8千多萬人民幣。
2010年1月,電影《阿凡達》在內地各大城市的上映迅速攪熱了電影市場,更攪熱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你看《阿凡達》了嗎?”幾乎成為時下時尚男女見面的必談話題。
不僅在中國,《阿凡達》 在世界范圍內也火成一片。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為何擁有如此“魔力”?它的出現為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沖擊?又給中國電影怎樣的啟示?
技術可以變成好電影的感染力
面對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紅藍眼鏡,耳旁呼嘯著震耳欲聾的環繞立體聲,觀眾真切地感覺到鋪天蓋地的納威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獸如滾滾洪流撲面而來,不由自主地扭動身體躲避,這就是3D版的《阿凡達》帶來的震撼觀影體驗。觀眾李小姐驚嘆道:“原來看電影可以是這樣一種奇妙的體驗!”
“《阿凡達》對電影技術的推進堪稱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使產生于20世紀的3D概念終于在21世紀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電影舞臺,并將成為未來電影技術中的主要概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說,導演卡梅隆運用革命性的特技技術,突破人類主流畫面和影像的二維限制,帶給我們一個更有縱深感和運動感的三維世界。
夢幻的觀賞體驗使原本時尚的家用投影儀、藍光DVD,在I-MAX-3D電影面前變得不再那么生動。影評人虞昕指出,在飽經小熒幕誘惑達半個世紀之后,詹姆斯·卡梅隆給世界電影業狠狠地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觀眾驚喜地發現,原來還是大銀幕才有大智慧。新浪網調查數據顯示,8000多名網友中有46.7%的人表示至少要看兩遍《阿凡達》,一遍3D的,另一遍IMAX-3D的。買票的觀眾在接受采訪時幾乎眾口一詞:“盜版有什么看頭?”
其實,3D技術早已經在各種電影主題公園、娛樂場所和各種電影中出現,但基本都是以遠近分層的形式來實現立體效果,視覺效果并不理想。《地心歷險記》、《冰河世紀3》等3D電影上映時評價并不高,觀眾普遍反映銀幕亮度不夠、空間拉伸的痕跡不自然,讓眼睛不舒服。“而《阿凡達》用技術成功解決了以往3D電影視覺效果上的不足,又和劇情緊密結合,使3D不再只是吸引票房的一個噱頭,而是將其巧妙地運用在電影的每個細節,變成了電影化的DNA。”影評人曾黃說。
想象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2009年,第一部真人實景拍攝的3D電影《樂火男孩》和3D動畫片《齊天大圣外傳》、《麋鹿王》等實驗作品的出現,正在為中國的3D電影積極探索創作特點和市場空間。專家們一致指出,面對《阿凡達》帶來的技術革命,中國的電影需要慢慢學習。中國電影人不能急功近利,畢竟3D電影挑戰的既是電影技術也是電影觀念,既是電影經營也是電影市場。
“相對于技術層面的革命,那些精髓的東西,如人性、文化、創造等,才是中國電影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孔令順認為,電影技術只是幫助影片實現藝術追求的有效手段,并不是電影產業追逐的終極目標,想象力才是藝術創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電影《阿凡達》超于常人的想象力令人折服。在“潘多拉”的奇妙星球上,山懸浮在空中,叢林里長著各種奇異的植物,一到晚上就泛著熒光,整個星球是一個巨大的生物網絡,每一個生物都是星球的一個網絡點。高達3米、藍皮膚的阿凡達和納威族人可以用自己的神經與星球上的其他生物進行交流。
“阿凡達”是梵文Avatar,就是天神降臨的意思。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說,從片名可見,影片的出發點是對于人類思維哲學層面的思考,而想象力則將這樣一個神性哲學的思考變成了我們可以觸及的、超越了現實卻依然可以被想象感知的世界。
據了解,《阿凡達》的所有創意都來自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童年夢想。但影片并沒有局限在自我陶醉的童年夢境,而是將夢境和現實聯系起來。“所有的能量都是借的,總有一天要還。”烏托邦時代的“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關照著對環境破壞的憂慮、對人類貪婪欲望的諷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于真摯情感的期望等。周星認為,國產電影最需要借鑒《阿凡達》的就是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不脫離對現實生活的關照與思考。
《阿凡達》并非衡量一切電影的標準
“《阿凡達》雖然是一部在制作上具有標志意義的影片,但它既不是衡量美國電影的唯一標尺,也不是衡量中國電影的唯一標尺,更不是衡量世界電影的唯一標尺。”編劇程青松認為,《阿凡達》并不是一部盡善盡美的電影,也存在著故事情節套路化、情節冗長等問題。代表美國高級知識分子聲音的國家影評人協會獎將更多的獎項頒給了《拆彈部隊》,可見《阿凡達》是技術上的勝利,并非藝術上的勝利。
電影評論家趙葆華也認為,《阿凡達》雖然有震撼的視聽效果和超凡的想象力,但就電影藝術的感染力而言,比卡梅隆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還是遜色了不少。他指出,電影最終還是藝術的產物,認認真真講故事、用藝術關照現實生活、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等藝術的本質規律是恒久不變的。因此,中國電影無論面對何種技術革命的挑戰,都不能怠慢藝術規律。
影評人畢成功則認為,中國電影人與其盲目跟風,不如積極行動起來,做出自己的特色。《阿凡達》的熱映并不意味著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就一定吃香,最實際的還是拍出一批質量高、類型多樣又具藝術水準的中小成本電影。中國電影已進入黃金機遇期,主流商業電影的發展也進入了相對成熟的增長期,中小成本電影將成為開拓市場的主要貢獻力量。“在好萊塢,幾乎每周都有兩三部中等投資的影片上映,且基本上2/3都能盈利。如果我們的國產中小影片品質提上來,又能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績,那我們就成功了。”畢成功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