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行業秘密】
在廣東基本找不到“同行”
陳晴說,他之所以要強調《十月圍城》的“廣東元素”,是因為現在電影跟廣東之間的關系實在太不密切了。“別說投大片,就連投電影的人都沒有。廣東人挺務實的,他們肯花一個億投海鮮酒家或者工廠,因為能看到東西,覺得心里踏實;做電影,誰都不知道最后能做出一個啥來。”但陳晴認為,電影產業還是值得投資。“有人說,現在電影市場有泡沫了。在我看來,其實這個市場遠沒到頂。內需太大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到電影院去買個享受。此外,銀幕數量每年都在增長,以目前的水平,就算增長個十年都還趕不上美國人均占有的銀幕數量,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預計,明年的賀歲檔會比今年還火,“或許同時會有四五部片子同檔上映”。
“廣東的票房經常是全國第一名,為什么廣東人卻不做電影?”陳晴指出,廣東不缺錢,缺的是投資電影產業的膽魄和勇氣,以及整合產業中各種資源的能力。他呼吁政府的支持和同行的努力,“有朝一日會逐步形成廣東影視制作的能力,跟香港優勢互補”。香港人才多,但工作量不飽和,“我們正好能拿過來用,免得他們現在都跑去北京,還得克服語言障礙”。
香港導演能把握內地口味
陳晴認為,《十月圍城》的成功證明,香港導演已經準確把握了內地觀眾的口味。“香港導演本來就深具功底,否則港片無法獨領風騷幾十年。他們之前缺乏的是對內地觀眾口味的把握,但他們善于調整自己,善于研究新市場,這幾年他們一直在花工夫加強對內地市場的認識。”他透露,陳可辛私底下稱《十月圍城》為“民營主旋律片”。陳晴感嘆:“香港人都能拍主旋律,而且拍得比內地一些導演更感人,這說明了什么?”
陳晴認為,內地導演的最大問題在于“十年前怎么想,現在還怎么想”。“他們太自以為是。總這么想:你看不懂我,說明你水平差;你說我不好,說明你無知。老持這種觀點,當然拍不好電影。畢竟電影是一種面向老百姓的產品,老百姓都說不好,你自己認為很好有什么用?經典的電影一定是老百姓都說好,像《羅馬假日》和《亂世佳人》,哪一部是當年被罵得狗血淋頭、回頭又突然成為經典的?”
《十月圍城》搭景本在廣東
陳晴透露,《十月圍城》那個4300萬元的景,本來陳德森打算搭在廣州。“那是2003年的事情,結果搭了一半,沒錢了。”今年《十月圍城》正式開拍,上海市很積極。“當地主動提出,4300萬元的景,我出一半錢,但你拍完留給我。這座城作為電影的后續產品,絕對能帶來更多收入,這等于利用劇組的錢做了一個旅游點,而且電影還幫他們做了宣傳。”陳晴感嘆:“這個景如果能搭在廣州多好啊!嶺南建筑,在這里本來更合適,我一直耿耿于懷。”
陳晴表示,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背后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因此,他如今正在籌備投資一部明年開拍的新片,“跟《十月圍城》差不多規模甚至更大的片子”。而這部片子,他準備就在廣州搭一個景,“比《十月圍城》里的城更大,就當為廣東留下一點文化遺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