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人王昕在上海音樂圈內是有名的“碟霸”。他收藏的7000多張爵士唱片,不但為眾多樂迷所艷羨,也讓他由此寫出《爵士樂的一個世紀》、《村上春樹音樂之旅》、《爵士名盤300》等數本音樂書籍。雖“閱”樂無數,但說起臺灣民謠,王昕卻說自己真正接觸到這類音樂時,已是“臺灣后民謠時代”。
“在我們那幾屆,復旦大學的畢業生總會在畢業前聚會高歌,所有班級、所有人都在唱羅大佑,無一例外。”那一代的中國大學生,能把羅大佑寫的上百首歌唱得爛熟,他們用羅大佑的歌來宣泄、審視或感動自己。對王昕來說,早在羅大佑之前,他便聽過更老的臺灣民謠,“但大多數都是大陸歌手翻唱過來的,并不知道那是臺灣民謠。”因為喜歡羅大佑,王昕開始從他身上回溯臺灣民謠的輝煌歷史,一點一點,了解到臺灣地下搖滾、臺灣土著在臺灣樂壇打拼的歷史,以及30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臺灣現代民歌運動。
臺灣民歌運動之初,歌手胡德夫曾在中山堂舉行民歌音樂會,經歷過激情與夢想的他在多年后說:“一個時代要反省,需要民謠。”這句話王昕深為贊同,“民謠像一種武器。它反映著社會的文化、生活,以及一部分人的思維觀念。跟搖滾樂一樣,民謠強調的是一種社會意識。”
但王昕并不贊成把搖滾、民謠、流行、爵士等音樂形式割裂開來看,“民謠承擔社會責任,但并不是絕對的。像《橄欖樹》這樣的作品,你可以說它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人民對祖國思念的象征,也可以說那是一首哀傷的情歌。”在他看來,好的音樂,不論什么類型,“都是一種情感流露,對當下社會的勾勒。”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至今已30多年歷史,其間有輝煌也有低谷。王昕認為,這場運動不但影響到華人音樂的水平,影響到臺灣電影、文學的創作,也在今日的臺灣流行樂壇留下深刻烙印。“當年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參與者們,現在都是臺灣樂壇的中堅力量,他們擔任著作詞作曲、制作或唱片公司高層等職務,奠定了臺灣樂壇近30年的整個走向。比如臺灣早期的音樂人李建復曾唱過《龍的傳人》,多年以后他又把這首歌交給他的侄兒王力宏去唱;比如當年的吳楚楚,后來成了‘飛碟’唱片公司老板;羅大佑對臺灣樂壇的影響極其深遠。”
提到民謠,很多人意象中的場景就是騎著自行車,安寧平靜的畫面,而民謠的歌詞也多以恬靜、憂傷為主,表達簡單,情感濃烈。中國校園民謠代表人高曉松曾說:“如果在特別嘈雜喧囂的環境里,恐怕很難做出好的民謠。”王昕卻不同意這種說法:“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民謠。我們喜歡羅大佑,但80后或者90后的人可能很難體會那種價值觀念和感受,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鳴。但他們能在聽周杰倫的歌時產生共鳴,周杰倫就是他們這個時代的民謠歌手。”
“聽民謠不一定非要靜態的生活環境。以前的時代我們只有自行車,那是時代的選擇。現在開著汽車,雖然喧鬧,但我們照樣也能聽民謠。黃舒駿不是有首歌叫《什么年紀玩什么游戲》嗎?一樣的概念。”王昕不是懷舊之人,他聽最前衛的世界民謠,聽電聲跟民謠的混合,也聽范瑋琪、張懸、陳綺貞、自然卷的歌。“時代在變,民謠也在變,它不是‘一個人抱一把吉他’的單純形式,而是多元化的。”
說起周杰倫,王昕頗為贊賞:“你去聽他的新歌《牛仔很忙》,那就是典型的美國鄉村民謠風格,非常童謠化。30年之后,今天的80后們變為中年人,再回想起他們心中的民謠旋律,可能就是周杰倫。到那個時代聽周杰倫,你會覺得是非常安靜的。”(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