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昨天的元宵節,今年的春晚在一片贊歌聲中落下了帷幕,盡管央視公布的觀眾滿意度達到80%,但毋庸置疑的是,還是有不少觀眾對春晚有意見。如何創新,尤其是獲得年輕人的喜歡,看來還是要明年的春晚提早思考和策劃。除了節目,春晚字幕出現的文字差錯,也是一個問題,央視畢竟是國家電視臺,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責任,理應在這方面豎起一根標桿。
最近,《咬文嚼字》編輯部“咬嚼”春晚字幕差錯的新聞,成為繼評論春晚節目后的又一個熱點。據報道說,今年春晚是2005年以來文字差錯最少的一屆。少到怎樣一個程度,倒不像公開節目滿意度那么透明和具體。在《咬文嚼字》的監督下,春晚字幕差錯在減少,說明央視重視了字幕問題,并有了一定的改進和提高,但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零差錯”是媒體追求和努力的目標,但千萬不要滿足于那個“最少”的模糊數字。
我也在編輯崗位上工作了多年,除了每天要考慮把版面辦得好看以外,對文字校對也不敢有絲毫馬虎,版面上出現一兩個錯別字,會讓人心生一種“鮮美的雞湯中飛進了一只蒼蠅”的感覺。我想這也是當過報紙編輯的同行的一種共同體會吧。像把章子怡錯為“張子怡”、“親親的鄉情”寫成“輕輕的鄉情”、把“時候”的“候”誤為“侯”,又如把“這也太狠了”的“狠”誤為“恨”、“尋人啟事”的“啟事”錯成“啟示”等等,只要態度認真,這樣的低級差錯是不會發生的。
許多報社都有一個傳統,剛進報社的新人都要到“校對組”實習,據許多在新聞戰線上做出成績的老同志說,“校對”工作對提高新聞業務水平很有幫助,F在,幕后英雄卻被人們淡忘了,相比記者編輯,校對成了媒體的“雞肋”崗位。這是不爭的現實!兑慕雷帧返摹拔淖忠Ы馈逼鸬降闹皇且环N監督作用,關鍵還在于加強責任心,只要春晚拿出審查節目一樣的勁頭來重視字幕工作,那字幕“零差錯”的目標,也就將不難實現。
□吳為忠(特約評論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