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投資巨大的電影呈現出如此混亂的效果,其很大原因是中國電影基本評價體系的變形
《投名狀》有12個署名編劇,人數之多令人驚嘆,但是敘事的缺漏之多也同樣令人驚嘆。誰能告訴觀眾,一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男人,和一個饑腸轆轆的女人在屋里躺了一夜,說了兩句家常話,怎么就能產生不顧倫理的愛情。當然電影里把這兩人的感情拍成四不像,既不像偷情,也不像激情——這只是開場,后面的情節完全是災難性的:三兄弟的內部沖突、三兄弟之外的沖突,完全得依靠觀眾自身的觀影經驗、歷史知識以及道德觀念來建立。僅從劇情本身來講,人物的形象、情感、處境描寫都被簡化、脫節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好萊塢大片也有簡化劇情的趨向,但《變形金剛》、《虎膽龍威4》畢竟還有基本完整的構架。刻意宏大的戰爭場面,在忽略了太平天國的歷史背景之后,依然顯得如同兒戲,試問現代戰壕體系為何會出現在清代?試問八百手持冷兵器的士兵,如何能戰勝數千洋槍洋炮的軍隊?電影雖是虛構,但不符合基本常識與邏輯,何以讓人信以為真。最終只能依靠觸目驚心的屠殺場面才能震撼人心。
為什么一部投資巨大的電影,會呈現出如此混亂的效果?其很大的原因是中國電影的基本評價體系變形。陳可辛導演稱影片的票房收入有80%依靠海外,20%依靠國內,那么影片大部分的設計元素就得考慮國際市場的需求。眾所周知,目前國內票房的成績除了注水之外,就是依靠宣傳與檔期安排獲得的。所以一部中國式大片的成功與否,實際上和本土觀眾的滿意度是沒有關系的,甚至被評論批判、口碑極差的影片,在獲得社會性話題之后,依然可以獲得滿意的票房收入。
在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對中國電影的需求,主要仍然是武打片。于是,《投名狀》就成為羅列中國元素的“清單式電影”:有頭牌武星李連杰、有中國式的古代戰爭場景、有幾場打斗段落、有一場可有可無的宮廷場景、甚至有兩場傳統戲曲的演出,而這些元素并不是有機融合,甚至可以說是極為潦草地拼湊在了一起。
事實證明,陳可辛導演是一位成功的商業片創作者,但他適合的類型仍然是都市情感電影,而不是這樣一部所謂的“美學”戰爭片。在蘇州城外的戰壕里,李連杰與徐靜蕾的追逐戲,幾乎是從大都會的街巷中搬來的。在這樣一部打打殺殺的男人戲中,陳可辛依然渴望借助人物之口,道出一些深沉的人生思想來。但太多隱晦的語言,使得影片的對白不僅寡淡無味,甚至還莫名其妙。更不要說文藝腔十足的金城武的旁白,使得影片通篇有一種不協調的感覺,而這些旁白又是無法去除的,因為它是能夠說通故事、點出人物心理的最后一個手段。
我并不敢說《投名狀》一無是處,但實在無法尋覓到一絲亮點。這或許不能完全責怪本片的創作者,這是中國式大片諸多弊病沉淀的結果,《投名狀》是變形的中國大片體系中,被自然而然扭曲的一部。至此,我和很多人一樣已經厭倦了這類影片,以及他們那些不實的宣傳伎倆。 【作者】衛西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