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回到原先的以體工隊為基礎的專業培養模式,不能簡單看作足球發展的倒退或質變。
顯然,中國足球已經沒有了滋養這項運動最基本的原料,成熟的運作模式對其而言是太遙遠的預期。
眼前能做的,是一切重新開始,腳踏實地
★ 本刊記者/唐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008奧運年,中國體育軍團表現很好,不論強弱項目都可用豐收形容。惟有中國足球讓人習慣地心寒。
青少年人才培養的困局被體育高層領導所認識,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恢復原有的專業隊模式培養青少年隊員被提上日程,畢竟這在中國其他體育項目上已有多年的成功經驗。
確定“雙軌制”
2008年,中國男足糟糕的戰績比往年都要集中。世預賽小組賽即遭淘汰、國奧隊在家門口舉行的奧運會輸球輸人、國少隊被擋在世少賽外。北京奧運表現糟糕、負面新聞纏身的中國足球成了眾矢之的。
“……拉上窗簾、關上門,在家里看足球(中國男足)。突然有人敲門,我急忙關了電視去開門。一個老同學來了,進屋一看我慌慌張張,就問‘在家看毛片呢?’我說‘沒有沒有。’老同學坐下,打開電視一看,叫道‘原來你剛剛在看足球(中國男足)。’我連忙說‘沒有,剛剛在看毛片。’”郭德綱在一段新創的相聲中揶揄中國足球,引來現場觀眾強烈共鳴。
2008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崔大林就曾和足協相關負責人到地方調研,向各地方體育局領導征求奧運會后中國足球發展的建議。當時很多地方體育局的領導指出,中國足球職業化26年,效果不好,國家隊的戰績就是體現。更有人直言,成績下滑,原因就是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少,俱樂部現在的梯隊建設遠遠不夠,而那些經常變換股東的俱樂部,和一些有投機心理的俱樂部老板,更忽視了青少年培養。
從足球重鎮遼寧省進入國家體育總局的崔大林也曾在中國足協的會議上表示,足球職業化改革沒有見到預期的效果,舉國體制的優勢反而喪失了。
2008年11月底,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崔大林再次到上海、廣州、深圳進行足球調研,重點是青少年培養。
2008年年末,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出臺了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男子足球競賽規程:增加乙組比賽。原有的甲組由2012年倫敦奧運適齡球員、20歲以下隊員參加,乙組由2016年奧運適齡球員、16歲以下隊員參加。
早在2008年6月,中國足協就曾出臺了全運會和城運會足球比賽改革方案請示國家體育總局,希望增設乙組比賽,乙組比賽的冠軍按1.5枚金牌計分,以此來刺激各地方體育局培養年輕球員的積極性。
在中國足協內部,一場被很多人稱為“改革”的措施已在慢慢展開。重點是,由20歲以下全員參加的全國足球聯賽即將展開。與職業聯賽不同,全國聯賽的參賽隊伍都由地方體育局、地方足協組建,類似專業隊建制,隊員享受體工隊的編制和待遇。全國聯賽將實行主客場制,有相關的商務開發。職業聯賽俱樂部可以購買全國聯賽隊伍的球員,轉會費歸地方。
“體制內”培養模式的全國聯賽和“市場化”模式的職業聯賽雙軌并行。
總局希望運用“雙軌制”,完善青少年培訓體系,擴大充實中國足球金字塔的塔基。
原定“雙軌制”的議題將在2008年底召開的全國足球代表大會上討論,但由于各種原因,足代會一再推遲舉行,“雙軌制”并沒有公開通過,但各地方足協都認同這個提案,已開始著手準備。
重建青少年培訓系統
建立全國聯賽,反映出中國足協甚至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領導認識到目前國內足球缺少對青少年的系統培養。“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被很多人常年掛在嘴邊,但執行起來越來越難。
任何一個足球強國都有基數很大的青少年踢球群體。據統計,1995年,在中國足協注冊的青少年球員有65萬,2000年61萬,2005年僅為18萬,2007年剩下3萬。無人踢球,最終導致國家隊選才面越來越窄。
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開始時,各地方體育局開辦的足球學校火了一陣,很多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那時候大家都認為踢球很風光,還能掙大錢。職業聯賽初期,很多社會力量開辦的足球學校也大量出現。
但幾年后,能順利進入職業俱樂部的孩子鳳毛麟角,當初目的單一的家長覺得這條成材路走不通,很多人不再送孩子踢球。2003年,中超實行“準入制度”,各俱樂部按規定要有三線梯隊,他們開始自己培養青少年球員。足球學校輸送球員更加困難,加上缺少政策扶持,紛紛倒閉。
各地方體育局也開始把資金從很難出成績的足球項目中抽出,投向更能出成績的項目。中國青少年足球球員的培養幾乎全被丟給了職業俱樂部。但職業俱樂部的梯隊目標是為本俱樂部培養新鮮血液,不可能承擔一個國家青少年球員培養的大任。中國足協長期沒有具體的全國性的青少年培養政策,足球跟學校接軌更是無從談起。
據《體壇周報》報道,職業化初期,全國社會力量辦的足球學校有4200所左右,2008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只剩下38所。
早在1992年,在決定中國足球未來走向的紅山口會議上,就有很多地方足協的領導質疑,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否適合走職業化,球隊能否放心交到商人手中。
職業化剛開始的幾年,聯賽很紅火,企業投資足球的熱情很高,各地方體育局、足協幾乎都不是俱樂部的大股東,有些甚至被完全排除在外。各地方足協慢慢退到只能管管注冊、派個比賽監督,其職能對俱樂部、聯賽來說幾乎可有可無。
在2001年全國足球工作會議上,各地方足協開始顯露不滿。由于當時的中國足協正在備戰韓日世界杯預選賽,穩定壓倒一切,各地方足協希望更多參與到中國足球的要求不了了之。
2004年,時任足協掌門人的閻世鐸承認,以前地方足協作用淡化這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正常的。
中國足協開始給各地方足協放權。如,有職業俱樂部的地方足協負責人進入中超和中甲委員會;地方足協負責當地俱樂部的注冊審批和管理監督;俱樂部的轉讓、遷移主場、退出等重大事宜,須由當地體育行政部門批準等等。但很多地方足協對于這種沒有多少實質內容的放權并不買賬。
即將實行的“雙軌制”方案,比之前有名無實的“放權”具體得多,它激起了各地方的興趣。很多地方體育領導表示,其實恢復以前的球員培養模式不用花太多成本,只要把原來的一切復原就行了,不麻煩。
從收入上,各地方也將大大增加。中國足協規定,各地方足協每年能收到中國足協50萬的撥款,30萬的聯賽工作費,加上當地俱樂部門票、運動員轉會費各5%的提成等等約200萬元。而即將開展的全國聯賽亦可以進行商業開發,無疑為各地方增加了一筆收入。而且球員從地方專業隊轉會到職業俱樂部的轉會費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同時,按規定,各地方足協培養的球員在20歲以后才能進入職業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地方隊資源。各地方也能順利地培養球員系統備戰全運會。
對于中國足球來說,實行“雙軌制”,至少在數量上,青少年球員將有一個飛躍。 ★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