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重地旗山鎮
旗山鎮是高雄縣山地與平地的結合部,“莫拉克”臺風引起的水災把這里變成救災重地。一車車物資在此集中,運往災區;一隊隊志工在此集結,分赴需要幫助的地方;從重災區撤出的災民也在此得到收容。
8月17日,記者又一次來到旗山,專程探訪災民安置點。
前幾次,記者都是經過此地趕赴災區的,掠過的印象是車多、人多,紛雜而熱烈。一早趕過來,路過旗山國中。這所學校的操場前幾天一直當作直升機的臨時起降場,救人、運物資,機聲隆隆,人聲鼎沸。今天,由于飛機不在此起落了,少了轟鳴聲的震撼,多了一點有序的感覺。身穿各色馬甲的志工穿梭忙碌,各種尋親、咨詢服務漸有頭緒。
在熱心志工的引導下,我們進入旗山社會福利館。這兒似乎被一個社會團體的志工包下了,統一的黃色馬甲顯得整齊,記者在人群中明顯不一樣。一間大房間作為庫房,不同的物資碼放整齊。更多的人忙著將一袋袋捐贈衣物分門別類,新的舊的,長的短的,厚的薄的,男的女的,然后消毒、打包、標號,送往災民安置點。
高雄縣當天推出一項應急政策措施——以工代賑的“8·8臨工”和“天然災害臨時工”,前者為期14天,每天提供200個工作機會,是讓災民以專案短期就業方式,投入災區清潔工作,一天付酬新臺幣800元,干一天給一天;后者較復雜,需有房屋受損、急難救助等證明,工作為期3個月,工作機會無上限。 這項應急政策目的是解決災民經濟上的燃眉之急,也讓災民在工作勞動中重建信心。報名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由于是剛開始實施,報名的人還不多,估計明后天會多起來。很多災民家園全毀,一無所有,有份臨時工作很有必要。
不眠不休的劉村長
佛光山旗山禪修院是一個較大的災民安置點。這里安置的基本都是那瑪夏鄉民族村災民。那里的志工告訴記者,那瑪夏鄉3個村子,其中民族村受災嚴重,又受楠梓仙溪上游堰塞湖潰堤的威脅,所以村民們基本都被撤出。民族村都是布儂人,撤出來后有300余人安置在這個點。
許多災民驚魂未定,心情沉重,不愿接受采訪。我們輾轉找到了民族村的村長劉金和。這名50多歲的布儂漢子皮膚黝黑,聲音沙啞,略顯疲憊,但神情堅定。那瑪夏鄉鄉公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劉金和村長這些天可說是不眠不休,他的太太差點被洪水沖走,是兒子舍命將其救了上來,但右腳被砸傷。在4天3夜與世隔絕的日子里,劉金和的太太傷口嚴重感染,患上蜂窩組織炎,救下山后只能立即截肢。劉金和村長整天忙族人的事情,沒有時間到醫院去。
“有兒子陪她。”劉金和淡淡地說。孩子們要上學、年輕人要找工作、失蹤的人要尋找,要求補償,村子的以后……要做的事太多,目前最需要的是組合屋(活動板房)。
劉村長說,村里失蹤26人,到今天為止,陸續發現5具遺體。剩下的21人雖然兇多吉少,但大家沒有放棄希望,還在積極尋找。民族小學共有70名多學生,校長老師都在。前一天,旗山國小方面已經答應騰出一些教室,幫助災區孩子8月31日可以按期開學。讀中學的孩子怎么辦,也與縣里的教育部門聯系了,很快會有辦法。工作的事情,每人情況不同,有人在找門路,有人還在平復期,不適宜馬上工作。
組合屋成大家最盼
“安置點條件不錯,對我們照顧也很好。” 劉村長說,民族村災民信奉基督教,禪修院這里提供的是佛教齋飯,剛開始大家擔心不適應。可是過了幾天,我們都感覺不錯,越來越愛吃了。旗山基督教會提供有肉的膳食很多人都沒有去。禱告時才去。
“再好也是臨時安置。”劉村長表示,族人還是希望有自己的家,山里的家暫時回不去,組合屋成了現在大家最盼望的。
據說高雄縣正在協調杉林地區屬于臺糖的土地建組合屋,民族村的人都遷過去。希望早些落實。記者告訴他,大陸援助的組合屋17日起運,18日就能送到高雄港,他高興地說謝謝,眼睛發亮。
高阿美是民族小學家長會的會長,孩子們讀書的事安排好后,她松了口氣。她有3個孩子,老大上初中,問題不大,老二老三一個二年級一個四年級。高阿美原在村里開一家民族手藝工作坊,經營編織、飾物、串珠等民族工藝品,工作坊被8日的大水無情沖垮。
現在她正與村里另外兩個有手藝的姐妹合作,準備先在旗山開個店,暫時安頓下來。“以后怎么辦?”“終究還是要回去的,畢竟是自己的家,心是屬于那里的。”(鄭固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