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選舉委員會”將從2月27日起主辦十場“入聯公投”、“返聯公投”意見發表會或辯論會,14日是反方代表申請期限。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黃光國到“中選會”遞交公投反方代表申請書,他們還率領“反公投入聯行動聯盟”成員在“中選會”前表達訴求,群眾高舉“反對公投入聯,拒領公投票”等標語,主張拒領公投票,要求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拋棄“公投入聯”、“公投返聯”議題。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隨著1月27日馬英九、謝長廷分別正式登記參選,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進入決戰階段。此次選舉的結果,不僅關系到民進黨能否繼續執政、國民黨能否重新掌權,牽動島內眾多政治人物的前途與命運,而且會對未來臺灣政局的演變和兩岸關系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因而引起了島內外各界的高度關切。
"馬蕭配"對決"謝蘇配"
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定于3月22日舉行。按照臺相關規定,臺灣地區領導人由選民"直選"產生,候選人得票最多的一組當選,亦即相對多數即可當選。由于目前確定由國民黨推出的馬英九、蕭萬長("馬蕭配")與民進黨推出的謝長廷、蘇貞昌("謝蘇配")兩組人馬對決,臺灣媒體也將這場選舉稱為"百分之五十加一張選票"的賽局。
從候選人的產生過程看,無論是國民黨的馬英九,還是民進黨的謝長廷,都是經過各自黨內一番拼斗勝出。出于爭取"本土選民"、整合黨內派系以及"拼經濟"等方面的考慮,馬英九在"立法院長"王金平婉拒出任副手的情況下選擇了"本土色彩"濃厚、擁有豐富財經經驗的前"行政院長"蕭萬長為副手,組成 "馬蕭配"。迫于形勢與各種壓力,謝長廷則選擇黨內初選中的手下敗將、實力強勁的蘇貞昌為副手,組成"謝蘇配"。
去年8月以來,"馬蕭配"與"謝蘇配"綜合實力勢均力敵,但"馬蕭配"的民調支持度一直穩定領先"謝蘇配" 10個百分點以上,占據有利地位。2008年1月12日的"立委"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選后"馬蕭配"的民調支持度一度上揚到60%,聲勢達到最高點,而"謝蘇配"的民調支持度一度跌至18%。
但是,民進黨在"立委"選舉慘敗后,陳水扁辭去黨主席,謝長廷接任黨主席,謝隨即掌握選戰的主導權。謝長廷陣營針對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席次,拋出"制衡牌"、"入聯"與"返聯"公投朝野協商、"CEO組閣"等議題,先聲奪人,迫使國民黨隨之起舞。近來,善于操弄選舉的謝長廷更是親自披掛上陣,以"每日一問"的方式,接連拋出"馬英九有美國綠卡"、"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時曾收受政治獻金"及"馬英九夫人買賣股票"等議題,向馬英九發動縝密而又凌厲的攻勢,致使馬英九陣營暴露出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等弱點,"誠信"受到傷害。
面對謝長廷"聲色俱厲"的攻勢,馬英九另辟戰場,強打政績及關懷弱勢等民生經濟議題,競選總部則陸續啟動一連串針對謝長廷的反擊動作,從臺灣電視上熱播的兩則質疑謝長廷清廉度的廣告,以及"爆料天王"邱毅針對謝長廷弊案的記者會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馬、謝對決態勢已逐漸明朗,謝長廷在選情操控方面漸居主導地位。"謝蘇配"的聲勢從谷底略為上揚,但幅度有限;"馬蕭配"的聲勢則有所下滑,未來雙方態勢如何轉變還有待觀察。
三大因素影響選舉結果
從過去臺灣選舉的經驗看,決定選舉結果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終還要看何者占據主導地位,而選舉最后階段往往變數很大也是具有決定性的,用"行百里者半九十"來形容并不為過。
其一,民進黨執政失敗,民眾不想再過苦日子的愿望構成謝長廷勝選的最大威脅。民進黨執政將近8年,陳水扁三番五次說要"拼經濟",甚至換了6位"行政院長",其結果卻是臺灣經濟每況愈下,民眾生活出現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貧困問題。從臺灣民眾的角度來看,最迫切期待的是經濟走出低谷。島內將近一年的幾乎所有民意調查顯示,民眾最關心的不外是: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發展停滯、物價全面飆漲、教育改革百病叢生、失業居高不下、治安持續惡化、官員貪污腐敗、兩岸關系僵持及"朝野"長期對立等,除了后三項與政治直接相關外,其他幾乎都屬于經濟民生范疇。民進黨慘敗于"立委"選舉,已反映出民眾對其繼續執政產生信任危機。
與民進黨執政能力廣受質疑、財經人才十分匱乏構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當政時,臺灣經濟一路上揚,甚至安然渡過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石油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在廣大選民印象中,國民黨搞經濟遠強于民進黨,"在野"多年,國民黨內仍有一個人才濟濟的財經團隊,這對最終將左右和決定選情走向的中間選民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顯然,未來經濟、民生議題的炒作對謝長廷不利,而對馬英九則相對有利。
其二,"公投綁大選"增添了選舉的變數。2007年,在"憲改"嚴重受阻、民進黨嚴重貪腐與臺灣經濟停滯不利選情的背景下,陳水扁當局罔顧大陸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執意妄推"入聯公投",并將其確定為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主軸"。國民黨則相對應提出"返聯公投"。今年2月1日,臺"中選會"定案,"入聯公投"、"返聯公投"將與3月22日選舉合并舉行。"公投綁大選"將是影響這次選舉的重要變數之一。
由于"入聯公投"存在改變兩岸現狀及"法理臺獨"的重大隱憂,加之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對"入聯公投"的反對態度相當明確,更由于1月12日的"公投綁選舉"中,由民進黨、國民黨分別提出的 "討黨產公投"和"反貪腐公投"案都沒有過關,且投票率均只有26%左右,未來"入聯公投"、"返聯公投"的操作空間將大為受限。謝長廷如何進一步炒作"入聯公投",激發支持者對"入聯公投"的士氣,復制2004年"公投綁大選"的吸票效應;國民黨是否效仿"立委"選舉,進一步呼吁選民拒領"公投"票;美方會不會再次對民進黨當局施加壓力,都會牽動選情的變化。
其三,兩黨通過選戰策略的操控爭奪中間選民將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從選舉實踐看,由于對特定政黨的忠誠日益淡化,25%以上的選民只是到了選舉的最后幾天,甚至最后一刻才決定投哪個政黨的票,這時政黨通過傳媒所提供的快捷政治信息和所施加的影響就起了很大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從島內"立委"選后的民調看,有高達40%的選民未表態在大選中將票投給誰。這些未表態選民固然包括許多隱蔽性選民(內心堅定地支持某一陣營或候選人,但目前不愿公開立場)和從不投票的人,也包括數量龐大的中間選民。選戰中哪一方能通過選戰策略的操控和對輿論的主導,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各自基本支持者的投票熱情,另一方面又能獲得多數中間選民的認同,就將立于不敗之地。此外從歷史看,在選舉最后階段陳水扁會不會鋌而走險制造重大突發事變、民進黨有沒有可能采取極端手段影響選舉,則是最大的變數。(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 胡淑慧)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