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2000年,北京通過申辦奧運的前一年,一名新加坡公司的臺灣區經理結束出差行,到了上海浦東機場出境室,和他一起搭飛機離境的外國人不到20個。
2006年,他成了另一家外商公司的亞太區總監。清晨6點,抵達同一座機場,準備到香港轉機,出境室擠滿了各種膚色的外國商人,他們或用手機談生意,或低頭看著手提電腦,細聽他們的口音,有來自非洲、歐洲,也有韓國、美洲。
臨上飛機前,航空公司人員在登機口遞給他一張紙牌,上頭用中、日、英文寫著:“由于航線忙碌,若延誤起飛,敬請見諒!痹瓉泶箨懟I備奧運以來,進出的國際班機大增,機場來不及因應,常常延誤班機起飛。
果不其然,機長宣布延后起飛,乘客也習慣了,不發怨言,有人戴上耳機聽音樂,有人閉目養神,一小時后,班機終于起飛。這名總監在晚上回到臺北,桃園機場入境室除了日本觀光團,看不到十個外國商人。
53.4% 對政府投資處理不滿意
短短六年,大陸對外商的磁吸效應,不可同日而語。“我如果還是30歲,一定要離開臺灣,到中國大陸發展!”一個11月初的晚上,臺北市美國商會舉辦一場聚會,兩名50多歲的美國商人語帶感嘆,和商會執行長魏理庭聊起心中未竟的夢想。
兩岸遲遲無法三通,臺灣地區已經被邊緣化,外商對臺灣當局愈來愈感不耐,只好加快前進大陸的腳步。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