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羽毛球的精髓在于一張球網、一顆小球、兩支球拍加上簡易場地就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島內選手鄭韶婕在2004年雅典奧運打進女單八強,“黃金女雙”簡毓瑾、程文欣曾高居世界第一,“黃金男雙”李勝木、方介民最近沖到世界第七,都是島內值得驕傲的羽毛球選手。
據報道,羽球運動傳入臺灣將近60年,最早只是印尼、馬來西亞僑生之間的休閑活動,但由于規則簡單,場地方便,因此逐漸在民間普及。早期代表臺灣對外參賽的選手,則幾乎為僑生或華僑身份,本土選手約只占20%。例如第一代選手為施錦標(菲律賓)、梁慶玉(越南)、盧文輝(印尼)等;第二代有林瓊治(曾擔任“中華羽協”秘書長、馬來西亞)、黃良思(馬來西亞)、黃遠麟(印尼)等;第三代為林宗貴(印尼)、吳清雄、倪清福(馬來西亞)等。
早年裝備簡陋 不服輸
“當時大環境相當困苦,出島比賽只有一雙鞋子、一條褲子、兩件衣服與一支球拍,不過,我們沒有怨言,反而以身為選手為榮。”在1966年第五屆曼谷亞運會,拿下男子團體銅牌的林瓊治,見證臺灣羽球興衰。
1967年林瓊治在洗澡時因漏電導致雙手嚴重受傷,躺在醫院長達兩個月,但他不服輸,隔年還拿下臺灣雙打冠軍、單打亞軍,兩年后才提前退役。林瓊治表示,一名好的羽球選手不但要有天份,更要后天努力,兩者缺一不可。他見過最有天份的球員是劉漢嘉,曾擊敗過英國冠軍,也和丹麥球王打平過,可惜企圖心不足,最終只能當教練。
張禎 臺灣羽球之父
藝人張晨光的祖父張禎,可說是“臺灣羽毛球之父”,他在西螺初中任教時培育出無數好手,著名教練程峻彥即受教于張楨,至于黃建通、鐘佳珍、甘榮益、林學信與李謀周都是他的門徒,早期西螺初中堪稱羽毛球選手搖籃。
“西螺幫”稱霸打拼內羽壇15年后,1989年起逐漸式微,北部成淵初中成為新興霸主,靈魂人物則是游阿萬。舉凡2005年世錦賽女單銅牌鄭韶婕、“黃金女雙”程文欣、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選手鄭淑仁、世青賽男雙亞軍黃世忠及合庫教練李維仁等,都是游阿萬的得意門生。
“游老師的人生信念很簡單,凡事都要盡力,沒有狀元老師,只有狀元學生。老師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身作則,有時候快撐不下去,但看到老師陪在身邊,只好咬牙苦撐下去,就因為有這扎實訓練,才讓我們得以有現在的成就”。游阿萬已于2008年過世,李維仁對恩師則有無限懷念。
四大球團 分庭抗禮
臺灣羽球目前進入四大球團分庭抗禮時代,成立最早的是土銀與臺電,緊接著是合庫,亞柏是近兩年才成立,四個球團囊括了所有高手,李謀周、李松遠、林偉翔、黃世忠、簡佑旬是土銀的代表性人物;陳鋒、劉恩宏與李維仁則曾是臺電的主力戰將。
打羽球的人都知道,前沖、后退、左移、右橫是基本步伐,隨著每次拍起拍落,小白球滿天飛舞,驚嘆、喝采、雀躍聲聲入耳,交織成絢爛的一局局比賽。每支羽毛球拍烙下的汗痕,代表背后付出的無數努力,也為這項全民運動留下難忘印記。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