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張貴平躺在雙層鐵架床底層,即便有人敲門,這位淳樸的莊稼漢子,也懶得動動身子。老鄉解釋:他實在太累了,心累。
前天中午1時許,張貴平所在的巷道發生透水事故,“如果我不是在巷道口,如果我不是跑得快,現在哪能躺在這里啊。”說到這里,張貴平又忍不住想哭了。
在“3·28”王家嶺礦透水事故中,張貴平是逃生礦工中,最先見到“小窯老空水”的礦工之一。昨天,面對羊城晚報記者的追訪,他斷斷續續講述了在井下的所見所聞。
建“地下王宮”,他選擇做雜活
大量的模擬繪畫,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礦井的內部構造。作為國家、山西省重點項目,正在建設的王家嶺煤礦結構———從地面打一條坡度約為25°的斜坡,緩慢插入地下,再依照煤礦結構,在主巷道左右打無數條小巷道,用于開采該地層的煤礦資源,逐步形成梯狀開采格局。
地處山西臨汾市鄉寧縣與運城市河津市交界處的王家嶺煤礦,又有其特殊性———這個煤礦處在半山腰,從王家嶺開鑿,主要是為了將來通過地下與10公里外的河津煤礦聯通,建立一個龐大的“地下王宮”。
對一個開采多年的土壤來講,要建造這個“地下王宮”顯然有很多需要逾越的屏障。被層層山巒包圍的王家嶺煤礦,附近的多個山坳有明顯的開采痕跡,這為悲劇的產生埋下伏筆。
今年2月,回山西武鄉縣老家過年的張貴平,經老鄉的介紹,才知道王家嶺煤礦的,在外面打工多年的他,深知煤礦的危險。不過,老鄉告訴他,這里不是挖煤,是開工建設煤礦。
張貴平同意了。不過,他還是不放心,他提要求:“我只做雜活。”太多的死亡,讓他對煤礦有種天然的恐懼。他說,要不是同村好多人都來了,他肯定不來,“多少錢都不干。”
“只做雜活”,讓張貴平撿了一條命。
使勁呼喚工友,沒有任何回音
這是普通的一天,但注定要讓張貴平銘記一生:
3月28日早上6時40分,張貴平起床,簡單吃點東西,迅速穿起工服,坐著小火車進入漆黑的王家嶺煤礦。
建設龐大的王家嶺煤礦,山西、河北、湖南、貴州來了上千農民工,他們被分成30多個分隊,每個分隊3個班,每班人數一般是11人-12人,有的大班也有18人左右。每次開工,各隊抽調一個班,同時下井作業。每次兩三百人的建筑隊伍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
張貴平被編入27隊。從井口下去,走800米左右,就看到右邊有個偏巷道,寬5.7米、高3.7米,那就是張貴平與18名工友辛苦工作賺錢的地方。
“只做雜活”的張貴平在進偏巷道口只有二三十米遠的地方停下來,與其他3名工友一起,將打好的巷道路面整理干凈、鋪設鋼軌、卸載運來物資。而其他14名工友直接深入700多米的偏巷道深處,拓寬拓深巷道。
1時10分許,14名工友在挖掘中,不小心挖穿了頂頭上的一個廢棄煤礦,常年淤積在廢煤礦里的水,像水庫泄洪一般,瞬間涌了出來,咆哮地四處流竄!
“小窯老空水”吞噬了張貴平的14名工友,又順著傾斜的巷道,迅速向高處走,撲向張貴平。聽到水聲的張貴平與3名工友,感到不妙,立即扔掉東西,亡命奔跑!
奔出偏巷道,進入主巷道,張貴平想起了巷道深處、朝夕相處的14名工友,他使勁向里面喊,沒有任何回音,只好一鼓作氣,跑向井口。
一個巷道里,18人至今只逃出4人。
突然漆黑一片,廢水迎面撞來
有一個場景,讓礦工張小虎至今難忘:主巷道呈25°向下延伸,廢水從張貴平工作的偏巷道出來后,“一出來,就直接順著主巷道向下灌!假如有人逃生,會與水迎面撞個正著,生存概率太小了!”
災難發生時,張小虎正在巷道趕工。他突然聽到風機停了,巷道漆黑一片,他覺得有問題,立即往井口走,走了五六十米,有人從井口往下跑:“上面打電話來了,透水了,快點跑!”
聽這么一說,張小虎撒腿就狂奔,“跑了幾步,我沒看到其他工友,對里面大喊,啥聲音都沒有,只好一個人往外面跑。真險啊,我剛跑上去,就看到一股煤塵沖過來,接著就是大水。”
張小虎說,其實,28日上午10時30分,張貴平所在的偏巷道已經開始漏水,有礦工向上反映,上面來人看了后,只說要加緊干。
“我真替被困巷道深處的兄弟擔心!”張小虎說,水淹得這么深,希望工友們有好運。
“漏水說多了就像‘狼來了’”
是不是事發前3小時,礦工已向礦上作了報告?
昨天,在指揮部,一位人士在接受記者求證時說,28日中午10點30分,有礦工打電話預警稱,工作面內有漏水,但是接電話的人員說剛起床,并未在意。這位人士表示,這是需要王家嶺煤礦認真思考的。
不過,今早有媒體報道稱,中煤集團相關負責人對此解釋說,巷道內有漏水反映很多,其他煤礦曾經有先例,升井后發現一切正常,就像喊“狼來了”一樣,喊得多了就沒有引起重視。
多位礦工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5日,他們已經看到漏水,但也沒有引起重視,“他們沒說什么,來看了看,就是催我們快點趕工。”
26日,張貴平所在的27隊的中班會上,隊長李普祥提醒,要注意觀察頂板及兩幫有無片幫、掉渣、出水、瓦斯涌出等情況。第二天的夜班班前會,隊領導要求對巷道積水進行清理,抽取。28日事發當天的早班會上,班長要求他們“在工作中提高警覺”。 尹安學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