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生活在福州熊貓世界的四川臥龍地震災區大熊貓悠然自得。6月24日,4只來自四川臥龍地震災區的大熊貓轉移到福州。 中新社發 劉可耕 攝
|
7月9日,生活在福州熊貓世界的四川臥龍地震災區大熊貓悠然自得。6月24日,4只來自四川臥龍地震災區的大熊貓轉移到福州。 中新社發 劉可耕 攝
|
5月18日,通往汶川的西線道路搶通后,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開始了首次圈養大熊貓疏散轉移。從5月23日起,除分三批向雅安碧峰峽基地轉移大熊貓25只外,又陸續向昆明、武漢、福州、廣州等地轉移22只。如今,身處異地的大熊貓是否已從地震的驚恐中恢復過來?
震后大熊貓:多少有些心理陰影
7月5日上午,雅安碧峰峽基地內,鳥鳴花香。記者看到,專門為大熊貓搭建的17套活動板房已裝好8套,預計1個月內就可以完工。這些板房按照大熊貓標準圈舍尺寸建成,每間被分成一左一右兩個“單間”。“單獨居住,才能讓大熊貓盡快找回地震前的生活狀態。因為成年大熊貓習慣獨居。”碧峰峽大熊貓基地動管部部長黃治介紹,5月23日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向這里轉移來6只大熊貓,6月18日又轉移了13只,7月又有6只大熊貓安置到碧峰峽。為保證大熊貓有“房”可住,碧峰峽基地加快了擴圈速度。
目前,碧峰峽基地的大熊貓數量增加了一倍。“不用擔心它們吃不飽,箭竹科的40多種竹子在碧峰峽基地周邊廣泛分布,大熊貓的食物不成問題。”黃治說。
然而,要讓轉移來的大熊貓對新家園滿意,絕不只是保證它們有房住、有竹子吃那么簡單。據黃治介紹,經受地震驚嚇和長途跋涉后,疏散來的大熊貓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陰影。
圈養大熊貓:贊美加撫摸消除恐懼
“地震發生后,有些大熊貓開始不停地在圈舍里走來走去,顯得十分煩躁不安。”從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陪護大熊貓“姐妹花”草草和喜妹轉移到碧峰峽基地的飼養員鄭元明回憶,一旦有晃動和響聲時,大熊貓們會很驚恐,“只有聽到飼養員用熟悉的聲音呼喚自己的名字后,它們才開始慢慢平靜下來”。
閑聊中,很快到了大熊貓進食時間——上午11時20分左右。“草草,餓了沒有啊?”一聽到鄭元明熟悉的聲音,大熊貓草草立即踱著慢悠悠的步子來到籠子邊。“草草真乖,真聽話。”鄭元明一邊將窩頭掰成小塊一個個地遞到草草前爪中,一邊撫摸它,并不停地說一些贊美的話。吃完手中的窩頭后,草草又伸出爪子要。鄭元明愛憐地時而拍拍它的爪子、時而摸摸它的額頭。“通過這樣的交流和對話,可以讓大熊貓感到安心,拉近彼此的距離,使它們逐步恢復原本的生活狀態,漸漸消除地震帶給它們的恐懼感。”鄭元明解釋說。
與此同時,轉移到省外的臥龍大熊貓們,同樣面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適應期。
6月26日,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飼養員肖毅陪同3只大熊貓轉移到昆明。剛到云南野生動物園時,大熊貓美茜總是悶不作聲地跟在肖毅的屁股后面。美茜是肖毅一手帶大的。“以前看到飼養員,美茜會發出小狗似的吠聲表達愉悅;地震發生后,每當飼養員出現時,受到驚嚇的美茜只湊過去眼巴巴向外瞅,但不出一聲。”肖毅介紹,此次赴昆的3只大熊貓還不滿兩周歲(相當于人類的6歲),因為剛經歷了地震,它們沒有安全感,因而不愿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只習慣于跟熟悉的人在一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愛心飼養和心理撫慰,它們已經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現在,每當有游客來時,3個小家伙就喜歡跑來跑去,擺出各種造型逗人開心。
野外大熊貓:心理干預要適度
然而,并非所有的大熊貓都需要心理干預。
7月7日下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幢大熊貓圈舍內,記者見到了來自碧峰峽基地的截肢大熊貓“戴立”。此時,它正悠閑地在籠子里吃著可口的竹子。
“它是最堅強的大熊貓之一。”
來自臥龍的飼養員張鑫將一個蘋果分成數小塊,逗起戴立。雖然缺少了左后腿,但美味當前,戴立僅靠單腿站立,手掌一揮,就輕松地從張鑫手里搶過蘋果。
張鑫說,7年前,本在野外生活的戴立因左后腿骨折,被村民救回碧峰峽基地后做了截肢手術。在地震發生后那幾天,戴立和碧峰峽基地很多大熊貓一樣,曾一度有些食欲減退和精神煩躁,但很快,經它熟悉的飼養員通過“愛心飼喂”,戴立迅速地恢復到震前的精神狀態。“具有野外生存經歷的大熊貓自我調節能力比圈養大熊貓更高。”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飼養管理部部長黃祥明認為,大部分大熊貓都不需要心理撫慰。
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告訴記者,目前,臥龍轉移出去的大熊貓,90%以上已基本恢復到震前狀態。“我們不要把大熊貓想得太脆弱了。”黃祥明稱,一個物種在野外要生存兩百萬年,有自己的適應力。別看大熊貓動作很慢,如果沒有自己的適應力,這個物種早就消失了。
他認為,為了今后能夠實現圈養大熊貓的大規模野外放養,人類過多干涉大熊貓的生活并不是件好事。(高富華 康君 本報記者 覃丹 孫琪)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