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六月十三日電 題:撫平心靈創傷,需要愛的接力
作者 尚德琪 呂寶林 楊世智
災后需要重建的,還有心靈家園。從五月二十五日開始,一批批心理專家趕赴甘肅重災區,深入受災學校、社區、農村,用專業知識對受災群眾進行著心理救援。
愛的陽光,正在撫平甘肅災區群眾內心的創傷,驅散他們心靈的陰影。
五月十二日,在地動山搖中,正在甘肅文縣縣醫院門診參加“護士節”活動的產科助產師小雨(化名),沒有隨人群向安全地帶疏散,反而向樓上的病房跑去。在那里,有一對前一天她剛剛接生的雙胞胎。她不顧一切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地將雙胞胎抱到了安全地帶。隨后,她又投入到受傷群眾的救治之中。然而,在地震后的日子里,這位英雄內心的緊張、恐懼、無助、憂傷、難過卻揮之不去。
同在隴南文縣縣城的小明(化名),內心同樣充滿了緊張、恐懼和憂傷。地震后上班,小明提著暖壺去打水,暖壺掉在地上碎了。當他準備提起第二只暖壺時,突然感到自己雙臂無力,拿不動暖壺。小明一下子感覺到自己要癱瘓了,巨大的恐懼籠罩著他的內心。
而九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婷婷(化名),地震發生后一直不跟人說話,不哭也不笑。地震發生時,強大的地震波將她所在的教室搖得變了形。老師迅速將她和教室里的其他同學安全轉移到了室外,同學們都被嚇哭了,唯有她沒哭。在她的印象里,教室已經倒塌了。
“這些都是典型的急性創傷后應激障礙。”作為甘肅省首批赴隴南災區心理衛生救援隊隊員之一,石洲寶和同事在災區的六天中,對包括小雨在內的三百多名災區群眾進行了心理救援,并對五十六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和藥物干預。
“這是災后的正常現象。”這位專家說,經歷過如此大的災難,災區群眾和前往災區的救援人員、新聞記者都會受到心理創傷,個體之間的區別在于創傷的程度不同。因此,災后重建,必須對災區群眾心靈家園的重建給予足夠的關注。
“戰勝災難,要靠自己樹立信心。”在災區從事心理救援工作期間,蘭大二院心理衛生科主任醫師張玉堂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信心”。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信心。一場疾病都可能改變人對世界的看法,更何況這么大的自然災害。”張玉堂說,地震中,有的人失去了親友,有的人失去了家園,曾經熟悉的一切在瞬間被毀滅和破壞。面對自然界不可抗拒的破壞力,受災群眾產生焦慮、恐懼、甚至絕望等種種心理問題是正常的。“對震后災區群眾進行心理救援,關鍵是要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和激發受災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正確面對、認識和接受災難,樹立起重新開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事實上,在兩個村莊里,張玉堂也看到了“信心”的力量。在不斷的余震中,有個村莊的村民在干部的帶領下,對震后的殘磚剩瓦進行了清理,村里顯得井井有條,人們的精神面貌也比較好。
甘肅省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蘭大二院精神衛生科主任醫師王有德,針對災后群眾出現的心理危機,在第一時間編寫完成了《災后心理干預與治療手冊》。甘肅省衛生廳派出的第二批心理衛生救援隊,在隴南災區開展心理救援工作的同時,對六百余名專業人員和志愿者進行了培訓,盡力擴大心理救援隊伍,并通過發放心理健康自評問卷調查表和宣傳材料等方式,增強群眾心理自我調節能力。
針對今后的心理救援,有關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心理干預網絡,對災后人群進行分級干預和心理支持,使心理危機干預常態化。同時,要加大對心理知識的宣傳,讓人們正確認識和關注心理健康。
撫平創傷,需要愛的接力。驅散災區同胞心靈的陰影,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完成這一程愛的接力。(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