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捐助、政府調撥的大批物資,如何發放到災區群眾手中?記者從都江堰市出發,到胥家鎮,再到實新村,追蹤救災物資的發放過程。
五道“關口”規范發放
都江堰市的救災物資調配中心,就設在海蓉藥業的廠區里。頻繁進出的車輛,將大批物資運進,又分發至市內各災區。都江堰市紀委副書記王小紅向記者介紹,從市(縣級)一級來講,一批物資從接收到發放,一般要經歷“登記接收”、“清點入庫”、“計劃發放”、“出庫”和“回返反饋”五個步驟。對于社會捐款,則要在審計、財政部門的監督下,存入銀行特設的賬戶。兩個方面,紀委和監察部門都會全程介入督察。
除非有上級指揮部的指令,都江堰市的物資發放范圍也局限于市內災區。每天下午4時,市內20個受災鄉鎮都會將急需的物資書面蓋章上報。25日,記者在調度中心現場看到,一臺川A73187的大卡車上,裝滿了捐贈來的蠟燭、蚊香、手電等救災物資,卸貨時,有專人清點。出庫單上的物資,在出大門時也會核對是否賬實相符。來自重慶市渝中區衛生監管所的王海江正在對出庫的食品認真檢查,他告訴記者,進貨與出貨時,都要對食品和飲用水是否過期變質進行檢查,這項工作有7名工作人員負責。為此,他們專門配備了一臺專業的“快速檢測箱”。
負責出庫車輛調運的賈旭說,現在共有10臺軍車、7臺志愿者車輛。5月15日以來,盡管投入了12臺大小車輛夜以繼日地運送,還是不能滿足救災需要。據不完全統計,24日的外運車輛就達到49車次。據介紹,最遠的向峨鄉,來回要3個小時,因道路泥濘、艱險,即使是軍車,也要掛上防滑鏈。
“下發的物資不過夜”
“下發的救災物資不過夜,必須盡快送到各村!”這是胥家鎮黨委書記趙志龍反復向記者強調的發放原則。他說:“如果帳篷擺在鄉政府院子里,而老百姓在外面淋了雨,就是我們工作的失職。” 胥家鎮離都江堰市區只有10多分鐘車程,地處城鄉接合部,包括16個村和1個社區,人口近4萬人。這次地震,胥家鎮共死亡92人,但85%以上的房屋成了不能居住的危房。地震剛發生時,胥家鎮就由一名副鎮長帶隊,專門盯守在都江堰市協調物資發放。
趙志龍介紹,地震發生后,開始救災物資很少,13日,每個村僅有四件礦泉水(每件24瓶)。“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確保發放公平、受災群眾滿意,成了鎮里最頭痛的事。為此,鎮里規定,按照村大小、受災程度、人口集中程度等因素,突出重點、兼顧公平發放。同時,鎮里嚴格執行收發制度,收與發都要有記錄,實行“實名制”,要有負責人的簽字才行。“這些都是以后備查的資料”,趙書記拍著厚厚的一摞材料告訴記者。
“干部一定不能先要”
采訪中,大家紛紛反映,如今災區最缺的是帳篷。在城郊農村,食品和飲用水相對容易解決,而大面積的危房,讓帳篷成了緊俏物品。17日,全鄉有430頂帳篷,面對龐大的需求,胥家鎮專門制定了帳篷發放三原則,其中特別強調:“干部一定不能先要。”
前兩天,有個實踐村的村民晚上9時來找趙書記反映,自己和90多歲的老母親同住,家里房子倒了,卻沒有分到帳篷。趙書記立即派黨委委員高磊會同村支書前去調查,當晚就調整了過來。
為了一頂帳篷,胥家鎮實新村村民小組9組組長文國棟頂撞了母親。當時小組里只分了兩頂帳篷,78歲的母親想要一頂,文國棟沒答應,因為這不符合鎮里“干部一定不能先要”的要求。
實新村黨支部書記王學良告訴記者,物資發放的問題很不好解決。譬如村里1300戶人家,卻發下來400個雞蛋,你怎么解決?實新村在物資發放過程中,截至目前,沒有發生一次哄搶,沒有群眾告狀。關鍵就靠一個“公”字。王書記說:“比如一瓶礦泉水,當成救災物資發放,就不只是一瓶水的問題,而關乎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 要離開實新村時,記者看到,在村里救災物資發放點的墻上,大紅紙上鮮明地寫著:“都江堰市救災物資發放舉報電話:87133876(白天)、87131993(晚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