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比較嚴重的綿竹地區在政府的安排下,災民已衣食無憂,但災民的心理安撫問題卻不容忽視,而目前在災區的心理安撫方面的志愿者和專家卻比較少。心理學專家建議志愿者多與死難者家屬交流、開導和安撫,讓他們盡快走出夢魘。
不斷有好心人送來吃喝
在綿竹災區,除小部分道路毀壞嚴重的鄉村外,大部分的災民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每天都有大批食品和水發放給大家,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和藥品充足,鄉村的防疫工作也有安排。
5月17日,在綿竹市九龍鎮,眉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汪躍正在和同事們噴灑防疫藥水,他表示說,目前還沒有發現疫情跡象,但政府對于瘟疫隱患也相當重視,要求每日要上報兩次疫情檢測結果。在山區紅巖村,衛生員也在住家道路附近噴灑來蘇爾。
記者隨同蘭州軍區451醫院醫療隊員們步行2公里山路,到達紅巖村5組魏華友家。一進門,門廳下坐在沙發上的老太太開口就表示感謝,盡管兒子不在家,但不斷有好心人送來吃喝。地震后她的兒子魏華友一家搬到鎮上住進帳篷,而行動不便的老太太怎么都不愿意離開她居住73年的山溝,見到有人看望老太太顯得特別高興。
下午,山下的清泉村17組組長羅鳳有家門前院子里在發放食品和水,每天都有大量物品送到,羅鳳有的原則是每天分發,這一天的標準是每兩人5包餅干,11瓶礦泉水。正發放中,三輛成都來的私家車又送來許多物品。
親人遇難 家屬情緒失控
但就在老羅家10多米外的路旁,一個婦女提著一頭死豬仔扔在地里,醫生提醒她應該深埋時,她突然放聲大哭:“我老漢都死了,我活著還有什么用啊!”鄰居說她叫李愛會,丈夫在地震中被砸死后,她承受不了腦子受了刺激,每日胡言亂語時好時壞,醫療隊員們和她聊起幸存的兒子,才使她稍微平靜一會,端起一盆豬食去了豬圈。
39歲的13組村民辛大春一家老少平安幸存,但她說總是頭疼睡不著覺,每天一閉上眼腦子里全是地震時房子垮塌的畫面。
在山外的圍山環路路邊,78歲的王老太自言自語,問過之后才知道他53歲的兒子在地震中死了,死前中午只喝了一碗稀飯。在交談的時候她表情變化非常快,哭著說著馬上就能笑出聲。
災難救助也包括心理救助
西安交通大學心理教研室主任倪曉莉博士介紹說,這是典型的創傷后心理應激障礙癥狀:恐懼、緊張、無助感和膽小。曾經對唐山大地震近兩千名幸存者的心理調查顯示,心理健康者僅占14.67%,嚴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殺傾向。
她表示,心理學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為三類:一是遇難者家屬;二是旁觀者,包括幸存者、目擊者;三是外圍人群,包括救援人員、官員、記者、遇難者同事,以及通過媒體間接體驗到災難沖擊的一類人。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人群就是孩子,因為孩子不同成年人,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歷經災難容易留下心理陰影,有的人甚至影響終生。
倪曉莉建議,志愿者在捐助物品的同時,要盡量傾聽災民敘述,讓他們感到并不孤獨。另外大難過后,災民們對于生命、環境的關注超出平常,只要與自己安全有關的各類信息都容易接受,應該讓災民從正常渠道獲得信息,如果可能應該盡快給災民捐助一些收音機。 (張宏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