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任隆富
身份:逃生領隊、機械改造師、救災現場指揮員、一位遇難的初中女生的父親
在都江堰市向峨鄉,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被人們廣為傳頌,在向峨鄉中學的救災現場,他已經連續在那里工作了約50個小時,他既是一個逃生領隊,又是一位機械改造師、一位救災現場指揮員,更是一位遇難的初中女生的父親。他就是任木匠———向峨鄉的任隆富。
今年40歲的任隆富,最早是木匠,后來是泥瓦匠、石匠、石灰巖礦的機械作業負責人……但大家習慣用他最早的職業來稱呼他。
面對險情 他是逃生領隊
12日下午2點20分,任木匠和工人們剛吃完飯,任木匠到石灰巖礦附近的小賣部買了一瓶礦泉水。正在這時,任聽到“轟轟轟”的聲音。“像山在咆哮一樣,地也開始動。我明白是地震了,立即大聲喊叫,叫工人們躲到空地。”
任木匠知道,山上的石頭滾下來會隨時要了大家的命。他讓工人們圍成一個圓圈,都面向外,誰看到哪面山上有巨石滾下就發出警報。“石頭像下雨一般往下滾,我們眼睜睜看著下面的房子被砸垮了。”
“一定要下山,不然危險異常,如果下雨再形成泥石流,想跑都跑不脫。”任木匠帶著工人們往山下走,到處都是滾落的巨石,他給工人們加油鼓勁,走了近兩小時才出了山。
沒有吊車 他動手改裝
任木匠的女兒任慧在鄉中學上初三,下個月才滿16歲。在帶領工人逃生的途中,任木匠就覺得,女兒可能在學校出事了。
“這樣的災難百年不遇,我非常擔心女兒。”到了他家所在的賈家崗后,他搭乘一輛貨車趕到了鄉中學。“教學樓已經不在了,廢墟一片。我想我的女兒已經完了。”這時,他看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懸掛在一處斷梁上,肚子已經破開,仍在抽搐。任木匠立即跑過去將她抱了下來,同去的工人問他:“是你的女兒嗎?”任說不是。這時,他意識到,必須采取有效救援,才能多救出一些學生。用手刨是行不通的,現場的鏟車也不能用,因為可能會傷及幸存者。怎么辦?必須要有吊車!可眼下到那里找吊車?沒辦法,自己改裝吧!任木匠用現場僅有的材料,如籃球架等,將鏟車改裝成吊車:在鏟車的中齒上穿起4米長的鋼管,再從四角繃起鋼繩,一個簡易的吊車就改造成功了。
兩輛“吊車”組裝完成用了40分鐘時間。“這個吊車只能吊2噸重的東西,但施救人員的心卻恨不得吊100噸的東西,所以沒多長時間兩輛吊車就都用壞了。”
救災現場 他擔任指揮
大約在13日早上7點,救災部隊帶著重型吊車到達現場,營救更得力了,任木匠在現場負責指揮。
救不救得出自己的女兒,已經不重要了,任木匠只想爭取時間多救一些孩子。后據鄉長付岷濤透露,從廢墟中先后救出了5名生還者,任木匠功不可沒。
14日晚上10時左右,任木匠的女兒任慧的尸體被挖了出來,但悲痛的任木匠沒有帶著女兒的遺體離開營救現場,他還在指揮。直到15日早晨,他才將女兒的遺體運回家進行了掩埋,而這時他已經連續在鄉中學救災現場工作了約50個小時。
記者找到任木匠時,他問記者:“還能不能搭車到鄉上?”任木匠還惦記著自己的救災指揮工作。
“女兒很乖,成績很好,讀的是A班,希望她入土為安。我就是平時跟她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只有周末……”說到這里,任木匠淚光閃閃。他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 (成都傳媒集團記者 何箏 沈雨霖)
“我也想父母,但走不開”
人物:曾寬健
身份:都江堰市向峨鄉衛生院口腔科醫生
昨天上午10點半,當記者趕到位于都江堰市的向峨鄉的向峨中學時,山一樣高的廢墟上,解放軍官兵和救援隊仍在緊張施救。上百名家長呆坐在一旁,他們已經哭得幾近麻木,很多人是從12日下午發生地震后一直坐到現在的。當官兵們每抬出一具學生遺體時,總會有一群身影,他們在悲痛的家長們撲上去之前,用最快的時間給遺體進行消毒處理。他們,就是現場的醫生。
地震發生后,向峨鄉衛生院的門診大樓坍塌,但住院病人全部安全轉移,醫生死亡1人,失蹤1人。由于受災嚴重,剛剛逃離危險的醫生們迅速回到了崗位上。33歲的曾寬健醫生是向峨鄉衛生院的口腔科醫生,他的妻子也在向峨鄉衛生院擔任婦幼兒保工作。災難發生后,夫婦倆逃離了危險,但他們年僅6歲的小女兒卻遭遇了不幸。
在救援現場,曾醫生的工作是負責消毒,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剛剛從村外背水回來,一到向峨中學就開始四處噴灑消毒劑。看到迎上來的記者,曾醫生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擺了擺手:“我沒事!你們去問當兵的,他們才真的偉大。”
當記者提出想為他遠在虹口的父母帶去他平安的消息時,曾醫生的眼里才流露出了深深的憂傷:“我的爸爸叫曾志云,媽媽叫郭玉芳,他們住在虹口村五組,我也想父母,但確實走不開,需要消毒,需要防疫……” (記者 沈雨霖)
“必須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到”
人物:向國鳳
身份:都江堰市人大代表、向峨鄉石甕村黨支部書記
由于去往向峨鄉的路已經幾乎破碎,記者的車被迫停在了路邊,攔下一輛越野車后,記者表明身份希望搭車到向峨鄉,車上的人很爽快地答應了。
上車后記者才發現,這輛越野車其實是和前面的一輛中型貨車組隊的,越野車里擠了7個人,坐在記者旁邊的正是都江堰市人大代表、向峨鄉石甕村黨支部書記向國鳳,而車上的其他人,全部是石甕村的村民,他們正押運著從成都購買的4000斤大米和1000斤鹽趕回村里。
“我們村在離向峨鄉約10里的山里,現在路、水、糧和通訊全部中斷,村里房子也幾乎全塌了,村民糧食少,如果沒有糧食,1000多號人怎么辦?”向國鳳說,5月12日地震發生時,他身在成都,聽到消息后,下午4點立即往回趕。由于當天車子進不去,他又返回成都購買了搭棚用的彩條布。最后,他是徒步翻山進入村里的。向國鳳表示,地震給村里造成的人員傷亡并不大,死亡人數不到十人。“我們把村民集中在安全的地方搭建棚子,而糧食方面,大家將村上所有食物集中,進行統一分配。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村民們開始被疏導,有親戚的投靠親戚。”
時間過去了兩天,向國鳳發現村里的糧食已經告急,“村里的糧食最多再堅持3天,必須想辦法籌集糧食。于是,本文開頭的一幕發生了。為了便于發放,他們購買的大米全部被分成了20斤一袋的小包裝,“我們估算的是一家發兩袋米,這樣就可堅持一段時間,村里沒有蔬菜,還好村民們有自己腌制的臘肉,可以堅持到兩個月后蔬菜出來。”
向國鳳說,他從村上再次出來的時候,還被部分村民誤解,“他們以為我們要逃跑,怎么可能?我的責任是決不能讓一個人餓死!這是必須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到!”(記者 何箏 沈雨霖)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