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十二月十三日電 題:古老圍龍屋仍是現代客家人祭祀要地
作者 南若然
梅州客家圍龍屋“繼善堂”目前在海內外的后裔族孫有上千人,中國傳統節日除夕時,通常有兩三百名族裔回到這里祭拜;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圍龍屋“仁厚溫公祠”,嶄新的大紅喜字新貼上古老的木門,主人溫進贊告訴記者,這里剛剛舉辦過一次族人的婚禮。
中國傳統春節將近之時,記者在“世界客都”梅州了解到,孕育了無數客家人和豐富客家文化的客家典型建筑圍龍屋,至今仍是不少客家人舉行重要祭祀活動的場所。每逢重要節日和喜慶大事,從圍龍屋走出的客家族裔,都會回到這里祭拜。
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因此被稱為“世界客都”。在這里,圍龍屋遍布郊野鄉間,規模各異、樣式相同,最能體現濃郁的客家風情。
記者來到梅州三角鎮的客家圍龍屋“繼善堂”時,熱情的客家人用放鞭炮的方式歡迎遠到賓客。主人梁依泉是梁氏的第二十三代傳人,他說,“繼善堂最多時有四十多戶同住,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富裕的部分族裔逐漸搬離。但是,客家人很講究認祖歸宗,春節時,我們會將祖宗牌位擺在上堂,族人到圍龍屋祭拜。”
梁依泉表示,客家人在堅持古老傳統時也有新變化,“以前女人是不能參加祭祀的,但是現在男女平等了,也能夠出席。”
“仁厚溫公祠”是梅州地區最古老、最龐大的圍龍屋,其主人溫進贊告訴記者,“這里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最多時住有九十多戶四百多名客家人,目前,仍有一百多人居住在此。”今年八十三歲高齡的林月梅就是其中的一員,從二十多歲嫁到圍龍屋,她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六十余年。
圍龍屋將客家人傳統的宗族觀念完整地延續到現在,溫進贊說,“雖然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但我們的根還是在這里。春節、元宵節、結婚、生子等重要時刻,都會在圍龍屋舉行供奉燒香、祭祀儀式。”
梅縣南口鎮的僑鄉村以華僑眾多而得名,村書記潘倫啟在僑胞潘祥初建的“南華又廬”前告訴記者,“僑鄉村的圍龍屋基本上都是華僑建造的,因此,不少圍屋建筑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文化的同時,還帶有華僑僑居國的文化元素。”除了平時的祭拜,這里建廬一百周年時,海內外近三十名后裔曾回來省親尋根。
梅州現存的客家圍龍屋有兩萬余座,一般有兩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歷史。唐宋時由中原南遷后,客家人為了團結抵御當地人的欺侮,建造了具有防御性作用的圍龍屋。它既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宗族觀念,也隱含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
客家圍龍屋以太極圖為整體造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則是半月形的房舍。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用以活動或晾曬。房舍的正中為正方形,有“三棟二橫”一圍層,也有“三棟四橫”二圍層。
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云南的“一顆印”,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目前,梅州已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