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江門城市建設過程中富有想象力的、生動的一筆,這是一個在現實中遭受時代沖擊的建設規劃,至今它還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斷完善……
從1999年開始,江門市政府斥資5000多萬元在老城區長堤路一帶進行了一項城市改造工程,希望在這里打造一個既有獨特的僑鄉內涵,又有鮮明旅游特征,還有濃厚文化韻味的商業步行街——長堤風貌街,使之成為代表江門城市形象的一張嶄新的名片,成為一個外來游客到江門的必游之地。2001年,長1.5公里的長堤風貌街全新呈現在市民眼前,成為彰顯江門城市底蘊和聚集商業人氣的一個標志性區域。然而,在其后的幾年間,新的理念、新的規劃導致江門市的商業中心區往北移,逸豪酒店、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的出現,使得長堤風貌街未如規劃初衷那般繁榮。
但有聲音認為,成排的特色騎樓建筑和已經逐漸穩定下來的商業氛圍,令長堤風貌街有變得更加獨特和繁榮的可能……
策劃背景
將騎樓街區打造成江門旅游名片
長堤風貌街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今長堤與蓮平路、興寧路、新市路一帶在那時已是一個頗為繁榮的“新市”,店鋪林立,客商云集。“江門晚渡”曾被人列入舊新會八景之一。
1902年,江門被辟為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海外華僑和各地商人前來投資經商,長堤一帶“華洋雜處,商旅輻輳”,更是一派繁榮興旺。1925年,廣東省國民政府批準江門為省轄市。在1929年至1931年間,江門進行了大規模的市政建設和房屋建設,長堤馬路就是在那時開辟并逐漸拓展而來的。自那時起,一批中西結合的建筑物陸續在江門建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騎樓街區。由于商業、貨運業和旅游業、娛樂業等日益發達,此地在當年有“小廣州”、“小澳門”之稱。
在19世紀中葉,江門五邑不少農民被招到海外當勞工。20世紀初期,赴海外的許多華僑穩住了陣腳,有了積蓄,開始用僑匯在家鄉修建騎樓。騎樓建筑綜合了歐式建筑與嶺南騎樓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是“南洋文化”的深刻體現,極具歷史價值、欣賞價值和社會價值,而這150多幢“騎樓”也是目前廣東省內乃至國內保存較完整且頗具特色的騎樓。
據市旅游局局長周錦新回憶說,1999年改造以前,長堤路一帶本身也具備很濃厚的商業氛圍,尤其是夜市非常繁華,是江門市民休閑和消費的一個主要去處。1999年前后,當時市委、市政府正在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實行的“穿衣戴帽”工程大大改變了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小鳥天堂、陳白沙紀念館都因理順了管理機制而煥發青春。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門市將城市建設和旅游經濟放在了重要位置,而要發展旅游經濟,顯然要抓好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具備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騎樓也因此被列入了保護范圍,一場對長堤路的改造行動就此拉開序幕。
“市政府投入了5000多萬元用于改造這一工程,就是為了把它從一個破舊的老街區打造成為具有濃郁僑鄉特色的商貿街,成為一道旅游風景線,促進旅游發展的同時,推動經貿發展。”周錦新說。
運籌帷幄
翻新裝扮騎樓 營造商業氛圍
江門市歷史街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林春梧告訴記者,長堤風貌街在改造以前是一個燈光夜市,流動攤檔林立,商鋪主要是食品和大排檔為主,幾乎晚晚都人潮涌動,是一個繁華的地方。加上當時經濟剛剛開始發展,江門市還沒有大型綜合超市或大商場,人們以前逛街就是逛長堤的燈光夜市。但是在那一時期,國內一些大城市開始興起步行街。為滿足市民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又已經具備一定商業基礎的長堤路來說,改造和升級顯得很有必要,市政府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投入巨資建設改造長堤風貌街,希望打造出一條有自己經營特色的步行街,不但在本地購物市場上具備競爭力,而且還要成為外地游人們認識江門的一張旅游名片。
改造工程主要是對騎樓進行翻新,對外部環境進行美化,對商業氛圍進行營造。林春梧介紹說,由于長堤路一帶主要是騎樓集中地,因此當時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對騎樓進行翻新,對部分騎樓內部結構進行變換,以體現江門濃重的僑鄉風味。而長堤路緊靠蓬江河,為了打造成市民休閑的地方,當時新鋪設的地面,全部采用花崗巖石板,增加了護欄和觀光平臺,另外還鋪設了9000平方米的木地板,同時,新建了一個場地——青年文化廣場,供市民娛樂消遣。此外,營造商業氛圍也是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因此當時對建筑群底層的部分騎樓內部結構進行了改造升級。
2000—2001年間,長堤風貌街一直處在建設中。當2001年正式向市民開放,市民看到的是,在蓬江橋和鐵橋之間一條長1.2公里的嶄新的街道。
項目效應
市區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沒有改變其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原來陳舊不堪、色彩黯淡的騎樓,外墻變得光鮮亮麗,站在河對面看過來,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改造后的騎樓布局錯落有致,成為了市區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騎樓群與蓬江河之間,是公路和步行大道,全部以木材、花崗巖等材料鋪設。騎樓建筑群前面新修了護欄,以及10平方米左右的觀光平臺,林立的樹蔭、緩流的河水,令風貌街增添了幾分休閑的氣息。
在騎樓底層是改造后的商鋪,經過兩三年的培育和招租,目前已形成200多個商鋪店面。不同地段之間是不同的經營范圍,林春梧介紹說,蓬江橋至塘步路一帶,主要經營電動自行車,塘步路至釣臺路主要是畫廊、花卉、古典家私及字畫等特色文化店,釣臺路至鐵橋一帶主要經營服裝和鞋類。
由于要打造文化名市,象征性的城市標志雕塑必不可少。在2004年左右,一批反映僑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雕塑出現在長堤風貌街上。長堤風貌街朝著規劃方向發展,成為市區一處能夠反映近代江門市區歷史發展中人文、建筑的亮麗景點。這里既是江門商業、文化傳承的歷史見證,又成為五邑華僑華人為家鄉發展做貢獻的印證。
專業視角
市政協委員:
風貌街的內涵要更加豐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隨著城市中心北移,大型購物超市、商業中心區興起,地王廣場、逸豪酒店等吸引了大量人流。而綜合展現五邑華僑文化的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也出現在城市的北部,一開始被寄予厚望的長堤風貌街并未如初衷那般繁榮,商業氛圍、觀光人流都不盡如人意。在2007、2008年的市政協提案上,可以看到政協委員們對這條有江門代表性的、極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商業街的前景表示了擔憂。提案上稱,長堤風貌街存在特色不夠鮮明、定位不夠明確、人氣不夠旺盛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
如何更好地定位、策劃,重新擦亮長堤風貌街這條古商務街的招牌,讓它煥發生機活力?有政協提案建議,要豐富長堤風貌街的內涵,應在“僑”字上做文章,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作為江門市區中心地帶的長堤風貌街對此應有所體現,不要僅僅將長堤風貌街辦成江門市區的風貌街,還要辦成體現江門五邑僑鄉特色的風貌街,將分散在江門五邑各地的特色文化集中起來,在長堤風貌街上展現出來。
商業方面,政協委員們則建議,政府相關管理機構應從發展戰略上來突破,規劃好整個風貌街的商業生態布局,根據功能定位合理組織商業、旅游、文化休閑等不同功能分布比例,并巧妙地將商業營運融入到傳統文化氛圍之中,運用城市經營理論,組織社會力量來建設。比如特色經營,可將其打造成以古董舊貨舊玉器為主,其他相關產業如畫廊、珠寶、工藝品、曲藝茶座、私人博物館等相結合的文化特色街,使外地客人來到江門,只要到這里就可領略到僑鄉風情。(張茂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