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缺少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至少也應為各國在2011年的氣候變化南非會議上作出“重要決定”鋪好路
與哥本哈根會議的“吵吵會”截然不同,坎昆會議看起來更為低調。11月29日至12月10日,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代表,正在就氣候變化問題在墨西哥坎昆展開磋商。
由于哥本哈根會議慘淡收場,各方并不期望在此次會議上能達成實質性的協(xié)議。再加上部分國家在會議期間的阻礙性言論為會議蒙上了陰影,坎昆會議的前景越加不明朗。
鑒于《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到期,有觀察家認為,如果此次坎昆會議再無成效,整個國際社會將在氣候問題上變得被動。
坎昆會議召開前,聯(lián)合國舉行了多場預備會議,為坎昆會議協(xié)調立場,尤其是多國政府在天津舉行的有關會議上擴大了共識,因此坎昆會議也有望在一些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時,多方觀點希望,坎昆會議即使缺少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但至少應為各國在2011年的氣候變化南非會議上作出“重要決定”鋪好路。在相對局促的環(huán)境下取得一項受益面盡可能大的成果,是現階段對整個氣候問題發(fā)展最有利的結果。
要害在于,發(fā)達國家應當切實承擔自己的責任。目前,一些國家企圖放棄雙軌制的行為將會使氣候變化談判陷入僵局。
發(fā)達國家不肯承擔應有責任
坎昆會議從一開始就注定一路坎坷,不少難題都有待解決。分析人士認為,會上的博弈還是圍繞兩個問題展開。
一是對《京都議定書》的地位認定問題。發(fā)展中國家堅持認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國際社會對2012年以后應對氣候變化的規(guī)劃應在上述兩個文件的框架內進行。發(fā)達國家則試圖擬定新協(xié)議,其真實目的就是摒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原則。
另一個是資金和技術問題。發(fā)展中國家認為,由于氣候變化主要是發(fā)達國家長期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因此發(fā)達國家應該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并以優(yōu)惠方式提供低碳技術。在這些問題上,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也存在分歧。
盡管會前有關國家的立場出現了一絲松動,但這并沒有給談判帶來大的曙光。如美國就表示,如果各方能夠“走對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國際社會就能開始啟動綠色基金,創(chuàng)設新的技術轉讓機制,執(zhí)行減排任務,設立一個透明、可信的系統(tǒng),并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森林保護等方面取得真實進展。歐盟也曾表示,愿意考慮《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的減排問題。
然而,這些都只是談判的籌碼,在談判的主張上并無實質性變化。
參與互動(0) | 【編輯:許曉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