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可信”的“第一能源消費國”論調,中國得體與切題的反應,應落在實際行動:提高能效,實施多元互補的低碳能源結構
針對國際輿論利用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大肆宣傳“中國超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的論調,國家能源局相關領導20日公開表示質疑,“這個數字可以借鑒,但我們覺得不可信”。
國際能源署15日來華發布最新的能源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未在國內引起多大關注,倒是被境外媒體競相引用。根據這份報告,去年中國消費了22.52億噸標油,而美國消費了21.70億噸標準油,“中國去年已經超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由此得出,并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統計公報數字有明顯出入,根據《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1.0億噸標準煤,經過簡單換算,應該為21.7億噸標準油。兩者之間相差0.82億噸標準油。
國際能源署與中國能源主管部門的芥蒂并非今日之表。此前,國際能源署與中國其他政府部門也結下過“梁子”。2009年,國際能源署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表示懷疑:
中國2009年一季度實際GDP數據與石油需求下降的情況不符,與異常疲軟的電力需求也不吻合。此舉當然地引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斷然否定。更早一些的2007年,國際能源署在華發布當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時,時任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綜合組王思強副司長便從“眼光、數據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對那份以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國度的報告提出了質疑。
若沉溺于統計學范疇、對統計方法差異與統計數據真實等概念進行糾結,那對爭論的理解難免會劍走偏鋒。鑒于能源與氣候、環境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國際能源署數據背后隱含的邏輯關聯是:作為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并且從2007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國,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中國必須為此有相應的擔當。而且按照歐美的預設,中國應該承擔與發達國家一樣的減排任務。這顯然與中國的發展階段不符。
更何況,國際能源署的這份報告也承認,美國仍然是目前最大的人均能源消費國,每年美國人均消耗能源量是中國人均能源消費的5倍。
國際能源署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成員基本上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OECD)國家,現在越來越代表著在國際市場上比例不斷下降的全球能源配角,在某種意義上,它與中國的那些“過節”折射出它與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缺乏機制性對話。實際上,這些發展中國家需要國際能源署在諸如數據統計、技術交流、能效管理、金融監管和可再生能源推廣等方面發揮獨到作用。
看來,國際能源署應該丟掉固有的偏見,從能源行業與人類環境等根本利益出發,處理好傳統能源強國與新興能源大國之間的復雜關系。
從另一方面看,盡管“在新能源發展方面,中國走到了美國的前面:水電裝機全球第一、太陽能熱水器利用規模全球第一、核電在建規模全球第一、風電裝機增速全球第一”,但是,以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掌握的數據,2000年美國能源消費量是中國的兩倍,而現在中國能耗總量已超過美國。這10年中,美國在提高能效方面遙遙領先于中國,美國每年提高能效2.5%,中國則每年僅提高1.7%。
我們不必因此分歧指責國際能源署,中國得體與切題的反應,應在實際行動:提高能效,實施多元互補的低碳能源結構。(范思立)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