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月的北京,中國人用智能決策未來,用愛心規劃家園,用責任擁抱世界。2006的這個春天,中國播下了新的種子,13天的真誠互動,13個牽動百姓的期待。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攜手中國新聞社等多家媒體傾聽百姓聲音,解讀《中國焦點》。
兩會焦點大家談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今日關注》特別節目——“中國焦點2006”。
兩會已經圓滿結束了,今天我們在演播室要來盤點一下兩會的報道和兩會的相關焦點。在10多天的報道當中,我們《今日關注》是和包括央視國際網站、《人民日報》海外版、國際在線、中新網、中新社以及新浪網等八家媒體共同連動來關注這次兩會的熱點。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又請到了三位嘉賓,其中就包括了和我們合作的兩家媒體的負責人,給大家先介紹一下,一位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副總編輯王行增先生,還有一位是中新社的副總編輯劉北憲先生,外一位是我們的首席記者任永蔚。歡迎。
各大媒體報道絕活多
兩會結束了,今天我們首先要關注一下這次兩會的報道了。首先問問兩位媒體的負責人,除了這次跟我們《今日關注》連動的一些舉措以外,兩會報道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舉措?
王行增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
我們《人民日報》海外版很早就做了準備了。因為我們主要是面向海外,所以我們開辟了“華人華僑諫言獻策”這么一個欄目,把各國的華僑華人提的一些建議都刊登了。另外我們搞了一個“網上行走”,主要是收集在網絡上網友、網民對兩會的一些關注。
魯健:
反響怎么樣?
王行增:
從我們的來稿量可以反映出來,現在遠遠地登不完。會議已經結束了,我們不能再得登了,但是我們收集這些材料,我們也將來會做一個整理。
魯健:
尤其是海外觀眾的一些的意見?
王行增:
主要是海外的。
魯健:
劉總,你們的今年的特別策劃是什么?
劉北憲 中新社副總編輯:
中新社今年辦了很多新的欄目,其中有兩個我覺得值得一提,一個是“兩會速遞”,一個是“兩會特寫”。因為我們在“兩會速遞”里有一條消息,“胡錦濤強調,毫不動搖堅持改革方向”,這一條消息中新社發出去以后,有269家媒體采用。就是說明海內外的讀者非常重視中國的大政方針在向哪個方向走。我覺得從“兩會速遞”這個欄目里反映出來了。“兩會特寫”有一條,“大會堂前將軍發話,反獨治獨沒商量”,這是針對臺灣阿扁要鬧事了。這個大概有257家的海外報紙采用了。我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這回200家以上媒體采用中新社的消息大概有11條。
魯健:
這也是通訊社的優勢所在了。永蔚,你是10多天一直在會上采訪了,你對今年兩會報道的陣勢怎么看?
任永蔚 中央電視臺記者:
從一個多年上兩會的記者的角度,我感覺今年在兩會上要挖掘獨家報道可能是相當的難。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第一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兩會還沒開始,媒體大戰的硝煙已經開始了。像剛才總編們他們所說的,這一次媒體上會非常地多,除了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包括我們電視、電子、平面、網絡,記者的人數成倍地增加。
劉北憲:
國內海外都有。
任永蔚:
對。
魯健:
今年外國來了600多位記者,比去年增加了大概200人。
任永蔚:
今年光上會的記者就有2000多名了,算算代表委員們,加起來4000多名了。
魯健:
所以剛才永蔚說獨家新聞恐怕是很難。
任永蔚: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大會堂追部長采訪,我們的話筒遞上去的同時就有好多10幾個話筒和錄音機馬上伸過來。我們采訪完了回來還沒制作成新聞,因為我們電視的制作環節比較繁復,網絡已經在網上登出來了。所以真的,做獨家的報道相當的難,大家都一個共同的感受,深切的感受。
魯健:
而且現在電臺也有一些優勢。確實各有各的優勢,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優勢所在。
確實針對今年兩會出現的一些新的特點,我們也采訪了其中的一些代表和委員,我們聽聽他們對今年兩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新聞片》
吉林省省長 王珉:
一個把國企改革要做好,還有就是要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我們在城市里抓了棚戶改造,在農村抓了新農村的建設。因為我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我們一定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我們的工作。
云南省省長 徐榮凱
由于我們農村的人口非常多,而且我們貧困人口也很多,少數民族多數也都是比較貧困的。另外我們的產業支柱和農業的關系非常大。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搞好。
政協委員 趙展岳:
我們無黨派的人聽了以后,看了中央文件以后,都特別地受到鼓舞。這幾天的發言都特別熱烈,寫提案的積極性也非常地高。
政協委員 吳明熹:
加強自身建設之后,能夠把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落實的更好,特別是高層協商要做的更好一些。
政協委員 蕭灼基:
政府很重視政協委員的意見,每次總理都到我們的經濟組來參加會,對我們政協委員提的意見都很認真地聽。
政協委員 施祥鵬:
作為港澳的政協委員和人民代表也好,大家都會參與我們這個“十一五”規劃的建設。所以說我們對兩會大家都很開心。特別是“十一五”規劃當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新農村的建設會帶動我們經濟的急速發展。
魯健:
我看了很多的媒體評價說,從這次代表和委員們接受記者采訪的態度來看,表現得更加開放了,而且是有問必答。永蔚作為上會的記者,這個感覺更加強烈一點了。
任永蔚:
確實是這樣的。代表們面對記者的時候都不說空話、套話,而是你問什么問題,切中了要害,他會直接給你答出來,不回避任何問題。而且這次大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小組開放非常多,去年大概只有六個團組開放,而今年30個省市自治區的團組討論都對外開放了,所以不僅吸引了國內的媒體,還吸引了大批的海外的媒體。比如路透社的一位記者叫白冰他告訴我說,他跑兩會已經三年了,第一次感覺這次會風非常開放、透明,而且采訪代表很容易,因為每次團組討論開放的時候,你去約代表,代表們都不會拒絕的,而且談問題也不會說不回答的。他們路透社這次派了13名記者,團組開放的時候,說跑都跑不過來,所以他們覺得在這里獲得了很多的信息,非常地高興。
魯健:
而且溫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首次加入了一個要完善政府的新聞發布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我估計以后政府的公開可能更加多一點了。
劉北憲:
公開、透明,而且和老百姓、和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恐怕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從這次會議上,代表的回答往往拋棄了過去的假的問題,求真務實。
魯健:
從剛才的采訪中我們注意到很多的省市的領導、官員他們說了很實在的一些話。比如說各省的工作重點,在剛才在采訪當中,已經是提前透露給媒體了。
任永蔚:
對。有一些海外記者在采訪了放團組討論之后,他就說,因為他也注意到代表會就一些問題到發生爭執或者是闡述不同的意見,包括對一些政策提出反對的意見。可是他的感覺是,他們不為了反對而反對,是為了健全完善這項政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他覺得這非常好。
劉北憲:
不像過去大家一團和氣,什么東西都沒有爭論,一舉手也是全票通過了。這種面上的東西好像減少了,但是給我們看到的是更接近于解決問題的實質了。
魯健:
現在是分組討論的電視直播的場次也越來越多了,很多的代表和委員他們在電視直播的鏡頭下,好像根本不考慮鏡頭的存在,該談意見就談。
王行增:
我們的兩會的記者他們回來寫的一篇感受,我帶了報紙,我們的報紙上也登了,他們寫的兩會是透明、務實、節約、便民,他們總結出的。
魯健:
幾個詞,能不能簡單地給我們講講。
王行增:
“透明”就不用說了,剛才大家都說了,包括開放的場次也多了。“務實”,兩會談到了很多關于民生的事,比較具體的,包括在總理答記者問的時候也講了,我最心痛的事就是沒有把教育醫療住房解決好,很務實。“節約”,是我們上次也談到了,會議的代表證。
魯健:
對,上次永蔚也說了,代表證也縮小了,筆也是環保材料做的。
任永蔚:
筆是廢舊報紙做的。而且總理記者招待會的請柬也是用再生紙做的,相當的儉樸的。
魯健:
“便民”呢?
王行增:
“便民”實際上就是講,開會不能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交通了。
魯健:
對。這些可能都是體現出便民的方面了。
劉北憲:
也是民主進步的一種表現。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