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李鵬仁,男,1927年3月生于江蘇省淮寶縣(現洪澤縣),1943年10月參加革命,1944年6月入黨。歷任區工作隊隊員、副鄉長、區委組織干事、作戰參謀、指導員、學員大隊政委、訓練部政委等職。離休前任空軍雷達學校政治部主任。
一頭直豎剛健的短寸白發,一件潔凈的白圓領衫,不停地搖著一把起了毛邊的蒲葵扇……78歲的“老武漢”李鵬仁,是一位16歲就參加革命的新四軍老戰士。7月15日,記者在武漢空軍雷達學院趙家條干休所,聽李鵬仁講述60多年前參加抗戰的故事。
“只要有利于打鬼子,什么事我們都搶著干”
“1941年,因家里貧窮,我僅讀完4年小學就輟學了。當時看到同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相繼參加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我做夢都盼著洪澤湖西岸的新四軍來村把自己帶走去打鬼子。”李鵬仁老人說。
兩年后的10月,淮寶縣韋集區政府委員李斌率工作隊進駐李鵬仁所在的后李村。工作隊的主要任務是動員群眾搞好生產支援前線。看到工作隊任務重、人手少,16歲的李鵬仁主動到工作隊幫忙。由于工作認真負責,3個月下來,他沒出一處差錯。
提起往事,李鵬仁很自豪:“你以為打鬼子光是八路軍、新四軍的事?那時,只要是有利于打鬼子,不管什么事,我們都搶著干。”
一年后,李鵬仁被上級任命為董集鄉副鄉長。在3個月的副鄉長任期內,李鵬仁又和群眾一起參加了全鄉的反“掃蕩”、“蠶食”和“清鄉”斗爭。
一次為配合新四軍反“掃蕩”,上級下達開挖2000多米長、1.2米深、1.7米寬的“S”形交通壕的任務。當時,正值春耕春種,各村各戶青壯年勞力都在忙于田間作業。李鵬仁深感任務之重,對能否按期完成心里沒底。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接到任務后,全鄉7個自然村的鄉親們紛紛報名,每個村都有幾十人搶著要求挖溝。這些群眾放棄了自家的耕種,沒黑沒白地奮戰在挖溝工地上。沒時間下種,就托付鄉鄰們幫忙;顧不上回家吃午飯,媳婦們就把飯送到工地上。半個月下來,一條壕溝保質保量完成,比規定期限提前5天。
在組織開展兒童團工作時,兒童們求戰參戰的熱情給李鵬仁留下了很深印象。許多10來歲的孩子,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抗日工作,認真練習跑步、爬樹,經常把鞋子跑穿了底,褲子磨壞了襠。有時鄉里、村里開會需要布哨布崗,有重要情報需要送到區里,常常“呼啦啦”一下子冒出一群孩子,圍著李鵬仁要任務。在1944年的一次大規模反“掃蕩”中,由于兒童團及時傳遞情報,鄉親們安全轉移,鬼子在董集鄉所獲甚少。
回憶起這些情景,李鵬仁動情地說:“孩子們就是眼睛,就是耳朵,就是情報,各級地方政府能夠順利開展工作,兒童團功不可沒。”
“老百姓待新四軍戰士,真是比親人還親”
李鵬仁任區委組織干事時,收集整理了一批擁軍模范的事跡。韋集區韋集鄉一位老大娘舍身掩藏新四軍傷員的事跡,至今令他記憶猶新。
在鬼子“掃蕩”最瘋狂的時候,有位新四軍傷員在一位大娘家中養傷。由于漢奸告密,幾十個鬼子闖進村里挨家挨戶搜查新四軍傷員。大娘聽到風聲后,趕緊把傷員領進后院的地窖里藏好。
時間不長,鬼子和偽軍踢開了大娘的屋門。一個偽軍一把抓住大娘問:“老婆子,快說新四軍傷員藏在哪里?”大娘朝偽軍翻了翻眼回答說:“我不知道什么新四軍新五軍的。”鬼子小隊長叫嚷著“死了死了的”,上前就打了大娘幾巴掌,大娘咬緊牙關看都不看他一眼。
惱羞成怒的鬼子把大娘捆起來吊到了樹杈上,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大娘任鮮血染紅了鞭子、滲透了衣服,就是一聲不吭。見從大娘口里實在得不到什么東西,氣急敗壞的敵人把大娘一陣暴打后揚長而去。等鄉親們趕來將大娘從樹上放下時,她早已閉上了眼睛。
“根據地人民很偉大,總能在危險時刻想出辦法掩護新四軍。”接著,李鵬仁又給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事。
新四軍四師有位傷員被隊伍安置在雙溝鎮一位大嫂家里。一天拂曉鬼子進村“掃蕩”,由于大嫂得到消息太晚,加上傷員無法行動,他們沒有來得及轉移。眼看挨家搜查的敵人就要進院了,大嫂急中生智,趕緊起床抱著自己的衣服跑到傷員住的東房。
看到女房東大清早闖進房里,那位傷員掙扎著坐起來就要穿衣服。大嫂趕緊把他按下,壓低聲音道:“躺好別動,鬼子來了!”然后,鉆進了傷員被窩。一會兒,鬼子和偽軍踹開屋門。幾個偽軍端著槍指著床頭:“什么人?”大嫂從床上坐起來:“我男人!”偽軍見狀,向鬼子作了報告。鬼子一揮手,轉身走了。
談到這里,李鵬仁感慨萬千:“若把抗日戰爭比作埋葬敵人的汪洋大海,那么人民群眾就是一滴滴海水。盡管人們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精神與日月永存。”
“就是餓死,也不能動供新四軍的公糧”
李鵬仁對記者說:“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民主根據地是互為依存的。兩年多的地方工作,使我對毛主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有切身體會。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抗戰勝利不可想象。”
1945年春,鄉里為新四軍籌集的5000多公斤稻谷及小麥,因部隊行動計劃改變沒有交出。根據情報分析,鬼子很可能在春季組織“掃蕩”,為此鄉里決定把這批糧食分散存到鄉親們家中,并指定由李鵬仁負責這項工作。
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各村極度缺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一半糠菜一半糧,靠吃冬存的紅薯、蘿卜、土豆度日,有的家庭甚至是靠挖野菜、摘樹葉過日子,許多人因嚴重營養不良面色枯黃、皮肉浮腫。在此情況下,將公糧保存在鄉親們家中,李鵬仁心里多少有些擔心,但他轉而一想,糧食就是讓鄉親們吃了,也比讓鬼子搶去了要強。在幾名村長的協助下,他選定了60多戶群眾代存糧食。
放糧那天,李鵬仁登上高高的糧囤頂本想動員幾句,讓鄉親們明白保存好這批糧食的意義,但看到鄉親們虛弱的身子及一張張樸實敦厚的面孔,他欲言又止。這些糧食,都是去年底他們一筐一籮一擔送來的,如今他們連肚皮都填不飽,自己怎么能張開口不讓他們動啊?
這時,囤下一位中年漢子高聲喊道:“李鄉長,我知道你要說什么,你放心吧,就是餓死,我也決不會動供新四軍的公糧!”鄉親們停下搬糧齊聲響應:“對,我們就是餓死也不動這些公糧!”
“幾個月后,新四軍路過淮寶一帶,5000多公斤糧食一粒不少地被各家各戶送交隊伍。”講到這,李鵬仁的眼睛濕潤了,“多么可敬的老鄉,多么偉大的人民啊!”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禮乾、譚潔)